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地方 > 甘肃 > 穷省如何办好教育:甘肃推动教育发展掠影

穷省如何办好教育:甘肃推动教育发展掠影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11-19

     之一

     缺啥补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全面改薄”项目在甘肃落地

距离甘肃省天祝县城约100公里的马牙雪山深处,有一所全县海拔最高(3400米)的教学点——代乾教学点。县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这里,白天最美、晚上最亮的地方就是学校。”

通往代乾的路上,两侧是覆盖着皑皑白雪的高山,长满枯草的草原上零星散布着几所土房,两小时车程后,一所颜色鲜艳、整齐的学校映入眼帘。二年级教室里,因为2人请病假,只有一个女孩在看书。据悉,教学点3个教学班共有12个孩子,4名教师。像这样学生少的教学点或学校甘肃还有很多,仅10人以下的学校就有3143所。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表示,孩子再少,政府也要用有限的资金补充所需,保证教育质量。在代乾,师资水平、教学条件比县城小学差不了多少,政府给添置了电子白板、互联网,4个老师中有2个县级优秀教师。

来这里28年的藏族教师张拉毛东智告诉记者,这里一年内平均无霜期72天,捡牛粪、烧煤炉也是学生的日常内容之一。“你要是以前来,孩子的手、脸都是黑的。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小型锅炉,屋里暖和了,还卫生、安全,有的家长周末都来这里陪孩子住,而不是接回家。”他口中的变化,源于2014年的“全面改薄”项目。

2014年,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启动重大教育工程项目———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简称“全面改薄”)。遵循保基本、兜住底、促公平的原则,中央财政每年投入350亿元,用5年时间投入1750亿元聚焦贫困地区,使那里的义务教育学校都能基本达标。随后,为落实该项目,三部委相继联合出台文件,制定实施方案及20项底线要求。

方案中指出,各地政府需针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缺口,“缺什么补什么”,实事求是地提出“全面改薄”的总体和年度工作目标,保基本,补短板,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保证办学的正常运转,缩小校际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将工作目标作为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但办公楼、独立建筑的图书馆、礼堂、体育馆、塑胶跑道运动场、游泳馆(池)以及其他不属于基本办学条件范畴的,不得纳入实施方案。

作为“全面改薄”重点实施省份,甘肃一年多来共投入103.17亿元,其中中央支持资金为44.37亿元,实施1.3万余个项目,设备购置项目2988个,基本消除义务教育学校D级危房,惠及了全省6493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和160万名在校生。

“这个项目不完全是给钱,而是给物,缺啥补啥。”自去年项目实施以来,天祝县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62所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实施了“温暖工程”: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教学及辅助用房、生活用房,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安装小型锅炉代替煤炉等。为保证每分钱落到实处,厅长王嘉毅向市、县党政一把手写信,与主要领导沟通,争取其对全面改薄工作的支持。同时,政府还购买社会服务,邀请第三方对资金投入、成效等进行监督、审查、评估。“钱少我们就计算着用,争取不浪费,但决不能落下一个孩子。”

之二

用好现有资源动员各方力量

有人说,教育是“奢侈品”,需要政府高投入,那“穷省”该如何?近日,本刊记者随教育部中央媒体采访团深入甘肃县、村采访了解发现,财政收入倒数的大省并没有完全等“改薄”资金,而是调整思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动教育的发展。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过去在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道口村,时常能看到四五岁的孩子在街上乱跑,或者农活忙时,年轻父母总要有一个在家照顾孩子。

原来,村子里之前没有幼儿园,学龄前的孩子只能在家或去离家很远的幼儿园,家长为此常常不能下地干活。“我们都说扶贫,怎么扶?首先得解放劳动力,让孩子可以就近入园,让家长少跑路、少耗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王嘉毅说学前教育在办好质量的同时,也得保证数量。以会宁县为例,2012年以来累计投资1.2亿元,在县城改扩建、新建幼儿园6所,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28所;8月底前落实行政村幼儿园建设项目25个,实现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

“幼儿园不在大,关键得离家近。”为了避免资源浪费,会宁县调整政策,充分利用富余的校舍、师资资源。如将行政村小村多余校舍改建,附设两三个幼儿班,安排多余小学老师接受转岗培训。“这还有一个好处,幼儿园的孩子可以跟着哥哥、姐姐来学校,不用父母特地接送。”

如今,道口村小学设置了两个幼儿班,可容纳60多名孩子,辐射本村及周围三个村子近400余户家庭。一位叫马小军的家长告诉记者,老二比老大幸运,可以上幼儿园。“现在白天不用在家照顾孩子,有更多时间去县上干活。而且上了幼儿园,孩子可懂事了,回家还会教我们呢,比如不能说脏字,饭前要洗手。”提起孩子,他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吸引社会力量来助教

作为人多钱少的“穷省”,想方设法调动一切力量来推动教育发展成为上下共识。在甘肃,教育厅积极和公益机构合作,利用社会力量来助教。

今年国庆,会宁县丁家沟中心小学从破旧、偶尔还会漏雨的平房搬进了三层教学楼。在新学校,时常看到一些公司、基金会的名字,校长田鹏告诉记者,建校资金的三分之一来自社会捐赠,包括课桌、图书、具有电子设备的梦想教室等。其实,主动联系这些公益机构也是他的重要工作之一。

田鹏时常会跑到县教育局的资助中心,那里有一些公益机构、企业的介绍、联系方式。搬到新校后,看到孩子没有整齐的校服,他赶紧跑去看最近是否有单位有捐赠意向。最后,他拨通了上海香格里拉化妆公司的电话,沟通中,他告诉对方自己缺少200多套校服。

6天后,田鹏接到一个电话,说公司马上派人带着东西去学校。意料之外的是,对方除了带了校服、书包、文具盒还带了50件羽绒服,想送给家庭条件贫困的学生。“你说,我这儿的孩子哪个不困难?让我怎么分?”怕因为不均给孩子心理带来伤害,田鹏决定拒绝这份好意,他带着对方去了村里一个有四十几个孩子的小学。

在介绍甘肃教育时,王嘉毅把“用社会资金支持教育”列入十大亮点。他说每年会有不低于5000万元的社会资金来支持甘肃教育。这些钱全部用于改善学校条件或教师培训,政府部门不会从中拿一分钱。此外,今年教师节,省政府还设立10个“支持乡村教师特别贡献奖”用以感谢公益机构对甘肃教育的支持。“吸引社会力量,除了可以引进资金缓解财政压力,还可以引进先进的理念、管理模式,这正是发展教育急需的。”

之三

改革,激发内部活力

除了节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甘肃还积极推动内部改革,调动校长、老师的积极性。

取消校长行政级别,调动队伍积极性

2014年10月,兰州市西固区河口镇中心学校与对口划拨的二十三中合并,没有任何级别的小学校长石明文担任了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长。小学兼并初中,这在全省并不多见,更何况初中校长是科级,小学校长没有级别,他是如何直接担任这一职务?区教育局局长张达解释道,这并非“走后门”,而是得益于2014年起西固区开始实施的“取消校长行政级别”制度,因为没有行政级别限制,原来小学办公室主任也可以竞聘中学校长。“优质校兼并薄弱校,目的是整合教育资源,打破薄弱校的办学困境,校长级别不该成为阻碍。”

“你们不知道,正是这一制度,改变了一所学校的命运。”原来,河口镇中心学校一直是远近闻名的优质小学,片区家长都想把孩子送到这里。可二十三中却是一所薄弱校,合并前,整所初中仅有不到100名学生。

并校后,石明文把他的管理理念带到学校。考虑到老师都是本科学历,他打破既有的年级差异,初中、小学老师重新“洗牌”,优秀小学老师也可以在初中代课。学校的改变,附近村民看在眼里。村民张耀德初一时把女儿送到了离家1个小时路程的一所初中寄宿学校,可今年秋季开学,他主动把女儿转了回来。“二十三中以前校风不好,能在外面上学的学生都转走了。现在不一样了,校风好了,女儿小学的老师就在初中当班主任,我们很信任他。”据了解,合并前,二十三中初一只有22名新生报到,今年初一报到的新生有40多名,片区内的小学毕业生实现了全部报到,而且还有个别片区外的学生来这里就读。

张达介绍,从去年起,新聘任的中小学校长一律不设行政级别,原25名区管校长只保留了职级层次,其工资待遇、人事任免、考核评价均交由教育局统一管理。此外,全区校长实行聘任制、竞聘制、交流制、任期制、津贴制。即各中小学校长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学校办学实际和岗位需求,面向省内外择优选聘、竞争上岗。校长每届聘用期为3年,在同一学校连续受聘满2届的原则交流,满3届的必须交流,让优质校长资源辐射全区学校。

“我们的教育需要引入竞争机制,这意味着不仅学生之间要良性竞争,老师、校长也需要竞争,否则学校很容易变成一潭死水,缺乏活力。”西固区区委书记张国一告诉记者,现在校长有了危机意识,不再总想着当官,而是得切实抓专业、抓教学质量;老师也有了发展动力,只要业务过人,同样可以竞聘校长、副校长。“现在还引入退出机制,对不合格的教师、校长采取停止培训、竞聘上岗的方式管理。”在这一改革下,西固区近3年来公开招考选拔了18名优秀教师补充到中小学副校长岗位,今年竞聘校长4名、续聘校长10名、交流轮岗校长18名、解聘校长6名。

老校长会心里不平衡吗?对此,张达解释道,西固区校长一直以来都是拿职称工资,所以取消行政级别并不会影响薪资。相反,区教育局还会根据学校规模,为各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发放每月600—1000元的岗位津贴。

建立教师“区管校用”制度,让资源得以流动

为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打破原有管理体制,西固区对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将全区教师隶属关系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根据学校需求,由区教育局灵活调配学科教师,区编办实行大稳定、小调整动态管理。这意味着教师资源真正流动起来,可以根据学校需求及时调整,弥补弱势学科,而城区的富余优质师资也有机会去农村任教。

兰州市二十八中学美术老师张呈珠便是“吃螃蟹”队伍中的一个。他曾是达川中学的美术老师,负责学校科技创新活动,连续3年,他带的学生都在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如何才能让美术、科技创新走入更多学校,让更多学生受益?”张呈珠希望可以带动全区甚至全市的美术活动,让其不再是可有可无、影响升学的“阻碍”。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报告时随口提了自己科技创新方面的工作成效,没想到二十八中的老师竟邀请他去该校任教。当时,二十八中美术老师缺乏,只有一个50多岁的老教师,科技创新课程更是很薄弱。考虑到达川中学的课程已走入正轨,培养出了接班人,再加上后者平台更有利于他影响更多的人,张呈珠来了二十八中。现在,他还会时常跟达川中学电话沟通、指导,两个学校在他的带动下都有了科技辅导基地,美术氛围也逐渐营造起来。走进学校,从走廊到教室再到楼顶,每处的文化建设都是张呈珠与另一位美术老师带着学生一点点做起来的。“现在的生活让我感到新鲜、有成就感。”

其实,学校也是受益方。二十八中校长褚占辉告诉记者,“区管校用”制度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弥补了薄弱学科,如音乐、美术、地理等。“当然,为了防止优秀老师扎堆,教育局在考虑学校需求、教师意愿外,也会做总把控,同时老师必须待够三年才可以流动。”

教育局还出台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向乡村流动。如建立教师农村任教经历制度,凡晋升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有在农村学校任教3年及以上经历;职称评定向农村教师倾斜;根据学校位置远近,为农村教师发放每月300—500元的交通费;建立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每月200—400元等。据了解,今年有22名城区教师自愿报名到农村学校任教,近三年共交流教师226名,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盘活了教师队伍资源,优化了教师队伍年龄、文化及学科结构。

实施“一体化”办学,优化教育资源

2008年前后,西固区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加上优质学校资源不足,特别是优质初中资源稀缺,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常常托关系走后门,让孩子到好学校就读,一度出现“择校热”,导致好学校人满为患、大班额现象严重、老师授课负担重,薄弱校招不满或生源不理想等问题。

针对此,区政府联合教育局,打破条块分割障碍,理顺辖区中小学市管、区管及企业管的“三元结构”管理体制,尝试以强带弱、联合联片,实施“一体化”办学。

“将相邻的两所学校实施‘一体化办学’后,由社会认可度高的学校牵头管理,统一组织教育教学,不仅有利于学校的快速发展,更能将两所学校片区划大,使老百姓没有择校的必要,老百姓对优质资源的需求得到满足,择校热自然就会消失。”张达介绍,实施“一体化”办学后,城区17所小学中,优质小学13所,在校生14893人,比之前增长16.7%,初中阶段这一比例增加16.1%。

“现在学校有美术室、书法室、实验室、活动室等,孩子的生活更加丰富,而且学校也引进名师、名校长,给年轻教师带来新思想和新气象。”福利路第二小学语文老师张喜梅说,以前学校场地小,教师资源单薄,今年与兰炼一校实施“一体化”办学后,给老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学生也享受到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从2007年至今,通过多年实践,西固区逐步探索出不少经验:“两独立”,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财物管理;“四不变”,学校原有名称、编制、建制、隶属关系不变;“五融合”,管理、资源、教学、教师、学生融合等。通过并、调、名校办分校及集团化等模式,全区集中各校优势,组团发展,如临近的8对学校被合并,16所不足百人的农村完全小学调整为隔年招生的教学点,城区设立了东、中、西部片区教育集团,农村设立东、西部片区教育集团。

同时,西固区不断拓展结对帮扶形式,利用城市学校帮扶农村学校、市属学校帮扶区属学校、优质学校帮扶薄弱学校,在全市范围内先后分5批实施了21对帮扶活动,实现校际之间在教学管理、教学科研、师资配置、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共建、共享。

记者观察

办好教育,领导重视是关键

“其实,办好教育不难,首先地方领导要重视,除了教育系统领导,地方一把手也得重视。”总结教育发展好的必要因素,“领导重视”被西固区委书记张国一放在了第一位。这也是甘肃省这几年教育发展较快的重要原因。

尽管每年财政收入全国倒数,甘肃在教育上的投入还是丝毫不吝啬,如去年全省财政支出600亿元,仅教育就花费405亿元。“有时候我都觉得领导重视得有点过头了。”任职这几年,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很忙,凡是省里重要的会,省长、书记都会让教育部门汇报工作进展、困难;每次省里领导下去调研,学校都是必到的地方;甚至省长时常把他叫到办公室问教育的情况。上半年的一天,省委书记王三运问他:现在教育还有哪些困难。听到自己反映因编制幼师难留住的问题,书记立马让他打申请报告,并在上面批示,要求教育、人事等部门联合研讨,尽快拿出解决方案。不久后,省里出台《甘肃省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试行)》,规定“县级及以上公办园教职工编制与幼儿比例为1:10,乡镇及以下公办园为1:12”。在保证省里编制总量不增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满足教育编制需求,并给予教育系统5%的附加编制。同时,教育系统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根据学生数量调整学校编制,如近几年小学每年减少20万人,空余的编制需腾出来给幼儿园。

其实,“重视教育”已经成了甘肃很多地区领导的共识。张国一今年来中央党校进修,常利用空闲时间跑去知名中学请教办学理念、经验,还会不断“磨”对方去西固区做校长培训或办分校,把先进的教育引入西固。其实,区里一系列教育改革如“取消校长行政级别”“教师区管校用”“推进一体化办学”等也都是他一手推进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教育不是显绩工程,不能立竿见影,需要主要领导重视,持之以恒发力,潜心打好基础。”

除了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甘肃省还要求主管领导尽可能专业。“当时选教育厅厅长时,省里领导就说不能找个外行来管教育,同时还得年轻,理念跟得上,敢于改革。”王嘉毅原是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论,农村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等,选他来主抓教育正是看中了其专业背景。教育出身的他时常“微服私访”到一线调研,亲自去检查学校门岗是否称职,或冒充家长拨打门口牌子上责任督导的电话,检验真伪,之后才会把当地负责人叫来做报告。“教育领导必须得去一线,这样出台的政策才有针对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2015年山西省食药局、农科院所属事业单... 下一篇:2015年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考核招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