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德国波恩应用政治研究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第三届中德学术高层论坛”召开。来自中德两国多所科研机构、高校的代表,围绕“经济发展、法治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展开多视角的深入交流与对话。
推动“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对接
此次论坛聚焦于工业化、法治规则和人类社会理性以及社会秩序的构建,力求通过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为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的发展变迁、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变迁,增添更多的认识维度和有益的知识,更好地把握快速变化的未来及其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对论坛召开表示祝贺。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郭新立,德国波恩应用政治研究院院长、联邦特别事务部前部长波多·洪姆巴赫,上海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沈国明,盈灿集团总裁、网贷之家创始人徐红伟等分别致辞。
德国总理默克尔第8次访华,推动“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对接等,成为论坛的热门话题。
王利民强调,“第三届中德学术高层论坛”的讨论,既延续了前两届论坛的话题,并进一步深化了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认识,又讨论了“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法治与信息化等当下最热门的议题,还打开了下一轮研讨会话题的匣子。
波多·洪姆巴赫认为,中国和欧洲都在经历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与变化。欧洲所经历的动荡尤其激烈。这需要解释和反思,同时也是寻求直接沟通的理由。这个理由将我们的思考带向正确的方向,这首先就需要我们从他人的视角来看问题。
近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关于“创新”等发展理念,引起广大学者热烈讨论。“德国工业4.0”对此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RSBK战略咨询交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鲁多勒夫·沙平表示,思考“德国工业4.0”计划,对中国别具意义。在未来技术的支持下,中国将成为世界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工业4.0”将为中德企业之间可持续的、成功的合作带来巨大的机会。
波恩大学语言、媒体与音乐学院媒体学教授卡娅·提姆提出:数字化革命将对产品和商品、服务和消费者产生重大影响,“工业4.0”作为传统产品的新出路,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它将产品、知识和发展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贾根良表示,与传统工业化不同,智能工业化本质上是替代脑力劳动的工业化。马克思的机器大工业理论,能够真正为我们提供理解“工业4.0”的分析框架。
论坛上,中德学者认为,需要正视数字化、智能化的影响;在关注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的同时,重视和维护互联网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对于保障现代社会的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网贷之家是近年来快速成长的中国经济取得新发展的缩影和代表。其快速成长的故事,为论坛带来了鲜活案例。徐红伟提出,网贷行业在中国呈现一定乱象。希望加强对这一新生事物规律的研究,完善与其相适应和匹配的法治建设。
绿色革命应成为国家计划
中德两国在寻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方面,有哪些经验与观点值得相互借鉴?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克服可持续发展困难,又需要如何发挥法律的作用?
卡色勒大学政治学教授、原国务秘书沃尔夫冈·施罗德,介绍了德国学者所讨论的“神奇的四角形”模式,该模式兼顾考虑了经济、技术、环保和社会四方面。他认为,生态学需要经济学。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两者并不对立。我们必须从广义上来思考绿色革命,即不仅将其看作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计划,也将其看作国家的计划。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秦天宝提出,为了更好地回应社会转型提出的挑战,应从多个方面着手:发展环境法的法律功能,将保障公众健康、生态安全、协调多重利益纳入其中;坚持以政府为主体、行政手段为主导的同时,强化经济刺激手段的应用,有效运用公共参与机制;在增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种类的同时,确立规划环评制度,确立与发展信息公开制度,建立风险评估法律制度以及环境税制度。
探求中德法律实践异同
当下的中国与世界必须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挑战。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认为,我们的现代化工程、法治秩序构建有些复杂化。当我们经过反复实践发现一个单纯明快的目标总是无法对应现实,也难以反映全球化的新趋势时,研究者就应该进行反思,转换问题意识、分析方法,以便提出具有可选择性或者替代性的新方案来,供实践进行检验,并在检验过程中逐步完善。
波鸿大学公法教授马库斯·卡勒滕博恩强调,法治国家不仅有形式的一面,而且其实质内容也同样重要。“实质的法治国家”,首先表现在国家必须保障人民的权利。在社会基础权利与社会保障法律领域,中德在实践中有值得注意的异同之处,两国在这个领域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能够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带来重要的推动力。
在论坛总结时,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新烽表示,在达成共识的同时,大家对一些问题还存在分歧和不同看法。分歧的存在,正说明双方合办论坛的必要性、加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深化合作的迫切性。相信随着交流合作的加强与深化,双方一定能够聚同化异、增进共识。
据悉,第四届中德学术高层论坛将于201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调查显示近八成受访者认可中式教育培养的人... 下一篇:2016年北京公务员考试报名条件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