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访苟仲文书记:进一步释放科学家的“生产力”

访苟仲文书记:进一步释放科学家的“生产力”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11-05

进一步释放科学家的“生产力”——访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苟仲文

10月23日,“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启动”,清华大学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等13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获得首批认定。高精尖中心旨在为科学家真正“解套”,引导科学家自由探索,自觉聚焦于国家战略,超前部署若干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突破一批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

目前,科研投入与资源配置存在哪些“壁垒”或“瓶颈”?如何进一步释放科学家的“生产力”?这次的高精尖创新中心将有哪些机制方面的新突破?记者专访了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苟仲文。

记者:当前,限制高校科研人员科研主动性与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苟仲文: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也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北京有90多所高校,科技人才资源丰富,聚集了许多高端创新要素,具有在基础前沿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潜力,一些领域方向也具备了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的良好态势;具有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潜力,不少关键核心技术都来自高校,一批科学家在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着关键和中坚作用。但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比如说,我们对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的战略重点凝练聚焦得还不够好,重大原创性成果还不够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吸引和凝聚高端人才的竞争力还不够高,让科学家安心做科研的环境还不尽完善,等等。

谈及原因,多年来,科研投入和资源配置“碎片化”现象突出,资源分散,重复研究,没能有效聚焦社会发展需求,突破性不强。有些科学家因一些现实问题不敢去触碰研究领域的一些顶级科学问题。此次高精尖中心计划旨在给科学家们“解套”,鼓励创新,高校可以大胆改革创新,为高精尖中心制定“特区式”的配套政策,经费使用方式上较以往有非常明显的突破,学校和中心有了较大的自主权。高精尖中心作为国际化高水平创新平台,管理方式、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方式、考核方式都借鉴了国际一流实验室的模式。

记者:请您具体介绍下,高精尖中心计划将打造怎样的科研“特区”?

苟仲文:如果用几个字概括,高精尖创新中心的特点是“特、重、新、通”。

“特”,就是特区政策。建设高精尖中心要采取科研、人才、经费管理的特殊创新政策,突破束缚科研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与以往科研平台不同,中心将实行年度报告制度和第三方评估制度,建设满两年后在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下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建设周期结束后进行综合评估。

“重”,就是重点关注、重点领域。北京市级统筹资金投入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力度很大,高精尖中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广聚国际创新人才,力争取得大的突破,解决重大问题。比如,北京市财政对中心按照项目建设周期给予支持,5年为一周期,每年每中心给予5000万至1亿元的经费投入。除了一般的专项经费支出外,增加了列支人员聘任费和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费。经费额度原则上不低于70%要用于国际创新人才的聘用、国内创新人才资源的整合。引进的国内外高端人才中4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新”,就是新政策、新举措、新平台。

“通”,就是打通部属高校、市属高校协同发展的通道、打通国际创新人才与国内创新资源融合的通道,破除科学家、科技人员创新的障碍,吸引全球创新人才和团队有序在北京集聚,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国家需求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生产力。

记者:中心建设与运行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苟仲文:我们强调学校一把手要亲自抓,高精尖计划是一项创新计划,也是一项改革计划,它尝试着去突破一些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所以需要有关校领导对中心的建设给予特殊关照。每一所高校都要努力创新环境,真正营造一个有利于科研创新的空间和环境,切实激发和释放科技创新的活力。同时,我们也要求各校保证中心的建设质量,把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与一流的科研和一流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来推进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中心,我们要开展的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项目,希望学校通过这个项目来巩固和发展特色优势,来增强核心竞争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日华媒:日本学生留学首选中国 经济文化魅... 下一篇:德国留学指导:毕业率低 德企需求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