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地方 > 浙江 > 去南京大学蹭一堂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讲的课

去南京大学蹭一堂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讲的课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10-26

去南京大学蹭一堂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讲的课1

去南京大学蹭一堂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讲的课2

最近,江湖上突然流传出一个征召令——获得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让-马里·勒克莱齐奥,在中国的南京大学开讲,课程的大门向所有人打开,欢迎旁听。此消息有微信帖子为证,发布该帖的公众号,正是南大学生群中颇为知名的自媒体。

帖子一出,江湖上各位看客议论纷纷:大咖开课,蹭课会很容易?大咖会面授哪些文学秘笈?

大师的课是怎样的? 讲的是古希腊史诗《奥德赛》 要完全听懂有点困难

我们作为好奇心旺盛的“社会学生”,在一个雨天的晚上,“潜入”了勒老的课堂。按照微信帖子上给出的地点,我们顺利找到了勒克莱齐奥将要上课的教室,并在中后部早早占好了一个据点。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没有保安的拦截,也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原本以为那天会出现人山人海的景象,但当天的课堂还比较空,没有人需要站着听。

在我们跟周围学生闲聊之时,一双大长腿从身边静静地晃了过去,抬头一看,这位穿着条纹衬衫和牛仔裤,脚蹬一双运动鞋,两鬓斑白却看起来轮廓超立体有点像雕塑的外国人,正是勒老本尊。他看起来并不像70多岁的人,身板挺直,十分迷人,难怪他被网友形容为颜值超高的诺奖得主。

不过,在两个小时后,我们非常庆幸自己并不是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不需要最终在勒老给出的题目中“三选一”,写一篇大论文来获得学分。因为,我们的感受,和随机问到的几位学生一致——“我没怎么听懂”。这堂课讲的是古希腊史诗《奥德赛》,着重讲诗歌的韵文,同时涉及到诗言志和模仿说。或许是课前预习不够充分,而讲台上的勒老,讲着一口法语口音的英文,时不时会夹带几个法语单词,再加上他温和、低沉、含混的嗓音,很快我们陶冶情操的计划,就变成了“一场游戏一场梦”。还好勒老不时会让学生上台或朗诵诗歌、或分享自己的感想,并且要助教张璐帮忙把投放的影像在PPT和Word间切换,我们还不至于彻底堕入梦乡。

虽然勒老是人文领域的“巨星”,现场的追星却显得很温和——上课前有学生跑到前排,举起手机对准老先生咔嚓拍几张,课间休息时又有几个学生跑到他身边问了几个问题,课后有人向大师索要签名和合照,教室后部架着摄像机——仅此而已。

勒老的课属于人文学科,女生选修得比较多。问起为什么选这门课,学心理学的女生宋爽有点“诚实”,表示这门课虽然内容难,但是只要写小论文就可以了,学分比较容易拿。而社会学的邓冬婷,一直到今年选课时才发现有这么一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上的课,于是选了,前两年她都不知道。

大师怎么就在南大开课了?

戴高乐没帮上他

南大一位教授帮他圆梦

“我知道我和南京有缘,20多年前就知道。”在2011年,勒老似“神算子”地说道。那一年,南京大学刚刚聘任他为名誉教授。

但他的中国梦已经做了许久,早在1966年,勒克莱齐奥就曾自告奋勇想来中国走一遭,当时中法建交,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正在选拔年轻人去中国教法语,对中国文化十分好奇的他立马报了名。但因人数有限,勒克莱齐奥没能成行。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许钧成了他的圆梦人。许钧回忆,两人的交集始于1980年。那一年,勒克莱齐奥的小说《沙漠》获得了法国一个重要的文学奖项,许钧想将该书翻译成中文引进,于是写信给他,该书最终成了勒克莱齐奥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作品,两人也建立了友谊。1993年,勒克莱齐奥带着夫人第一次来了中国,提出要见自己的中文译者,于是在南京见到神交已久的老友,并将从法国带来的葡萄酒送给了许钧。喜爱中国文化的勒克莱齐奥,还拜访了中山陵和明孝陵。

许钧的牵线搭桥,让这位2008年的诺奖得主,在2013年成了南京大学真正的教授,并从2014年开始担任南京大学法语文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原来大师已经在南京大学开讲3年啦!)。作为博士生导师,勒老有点严格,迄今仅收了一名成绩优异的女生为“弟子”。不过,3年下来,通过选修课,他的“桃李”已经遍布南大了。这位名人教授的“人文与艺术系列”课程,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选。这门课往往设于秋季学年,不过,由于每年的内容都不一样,每年的课程,都是当年“限量版”,错过这一年,下一年就听不到了。2013年的主题为“艺术与文化的多元阐释”,2014年讲的是“文学与电影:艺术之互动”,而今年的主角是诗歌,题为“守常与流变:世界诗歌赏析”。

要选修这位文学大师的课,基本上无门槛,只要能听懂全英文的授课。于是,一番竞争是免不了的。前两年勒老的课,仅接受150名学生,却吸引了近1000人报名,最后只能按照报名顺序先来后到。今年,学校特意将名额增加到了300人。选修学生名额有限,但教室的门却向所有人开放。今年的场地也升级为阶梯教室,好容纳下更多勒老的粉丝。往年,除了学生,台下听课的人群中还有南京大学的老师们,比如,第一年的课,勒老的老友许钧教授,堂堂都报到。而同是南大教授的文学家毕飞宇(曾获得茅盾文学奖),也蹭过课。

勒老和毕飞宇的缘分,要从2011年的上海国际书展说起。当时两人被邀请对谈前,偶遇在电梯里,毕飞宇正想着把T恤换成熨烫平整的衬衫,好参加勒老的文学交流会。勒老果断阻止了:“穿T恤更好,像是运动员。”

此外,外校的老师,还有专门从东北等地赶来的博士生,也曾端坐在勒老的课堂里。

课余大师干什么?

住在教室公寓、爱吃大米饭

没事充满幸福感地临临中国字帖

据许钧教授和助教张璐老师介绍,每年来南京上课的3个月,勒老都住在南京大学的教师公寓里,平时经常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校园里,自行车经常丢,但是丢了一辆,“顽固”的勒老又会再买新的。员工卡、图书馆卡这些在南大生活所需的大小卡,勒老都有。吃饭往往就在学校的食堂,每周需要给学生们上课的日子,你都能在那里逮到正在吃饭的勒老。他最喜欢的是南大的第九食堂,最为钟情的菜,是炒牛柳和西红柿炒蛋,另外,他还要配上“山一样高的大米饭”才罢休。看病也是学校内的医院解决,许钧曾经陪着他去过。

不需要在办公室备课的时候,勒老喜欢在家里宅着看书。偶尔他也会骑车或者打的去校外,吃吃小饭店,看看南京的风景。南京博物馆、大屠杀纪念馆,甚至朱自清《背影》里提到的浦口火车站,他也自己吭哧吭哧去“打卡”过了。即便是出行,勒老也总是随身带着书,像卢梭、普鲁斯特、老子的书,不放过旅途中任何可以看上几页的机会。

勒老总会向身边人感慨,在南大教书的日子里,从有着独立追求和国际视野的中国学生的身上,他学到了很多。讲起他在中国所感受到的东西,也是满满正能量:他觉得中国的公共设施,尤其是火车站,是最好的。中国的百姓很友善,见到他都带着微笑,很多人还会跟他握手。“中国的水果特别好吃。”不过,说到吃,他最喜欢的,或许还是南大的食堂:“南大的食堂最好!”

对中国的这些好感,可能源于勒老是个中国迷。勒老曾经不止一次表达过对曹雪芹、老舍、巴金这些中国作家的喜爱之情——《红楼梦》在他看来呈现的是多维度上的多样态的文化;而老舍描写的东西,他觉得于当下中国的现实意义很强,比如说其中提到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又是怎样摆脱贫困的等等。此外,他非常喜欢中国字,觉得特别漂亮,“你不知道我看到自己的书被翻译成中文出版有多兴奋,中国字简直太美了,字形优美富于魅力”。为此,他还曾专门买过中国书法字帖,一笔一画地练习,虽然写得不好,勒老却说,写出了幸福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敲门的都是年轻女孩 见屋里有陌生人 她们... 下一篇:杭州拱墅区“一本作业本” 实施两年小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