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心怀热忱 情寄科研——专访清华大学黄昌宁教授

心怀热忱 情寄科研——专访清华大学黄昌宁教授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10-23

居里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位研究科学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它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黄昌宁教授在采访过程中给笔者的印象诚如此,虽年逾古稀,但一言一语中皆是对学术知识的无限热忱。

研究现代汉语是学科需要

学科间是互相联系的,1978年清华大学开辟人工智能专业,研究计算机中一部分想模拟人的智能行为的内容,那时黄昌宁便开始展开关于现代汉语的研究。要做计算机中人工智能的部分,就会涉及到语言。我不懂,那么怎么办呢?办法就是去学。作为一个现代汉语学科的门外汉,从计算机领域转向现代汉语领域,黄昌宁获得了许多语言学家朋友的启发,我们的学术交流中,有很多的语言学家,我就是看他们的作品、读他们的作品,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后与语言学家朋友交流讨论来学习现代汉语的。我有动力,我需要去学。

他曾经这样评价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的应用也好、研究也好,确实有广阔的天地。有很多领域其实是充满了机会,充满了金矿。你从另一个领域来就会感觉遍地都是黄金,有很多成果,有很多可以应用的东西。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深入,这不正是黄老对所研究领域的负责,对学术探索的无限热爱吗?

做学问的拳拳之心

虽现已退休,可黄昌宁仍是投身学术。正如他在湖南师范大学开展关于可学性的讲座时,提到可学性理论是他在家中独自研究的,连数据分析等工作也未经他人之手。

近期,他与湖南师范大学彭泽润教授交流往来,了解了彭泽润教授提所提倡的词式书写,认为其十分有必要:分词是信息处理必要的一步,是符合互联网发展趋势的。然而,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阻力与不解,对此黄教授这样说道:研究需要志同道合的人来持续推动,而不是说说就算了的。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算是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子孙后代。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沉思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起中国教育界的深思。对此,黄昌宁教授把问题的重点放在当今学校普遍缺乏的创新意识上。学生首先要把基础知识学好,但是学的过程有一个态度,你敢不敢提出问题,敢不敢提出挑战,这是个问题。进一步对比中西方教育,他指出当今中国教育过于注重知识性,甚至从小学起就唯分数论,而忽略了学生是不是对一个问题有独到的看法。与之相对,西方课堂评价学生的标准恰恰是中式教育忽略的部分。知识由老师传授和自己看书发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与东方传统教育相比,西方的启发式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求知。我搞语言学就是自己看书、求教、发现出来的,而不是谁在课堂上教给我的,我认为这对我是有好处的。黄昌宁教授感慨良多。

任何科学都是讲求实证的,在研究方面,黄昌宁看来,包括研究生在内但凡做研究的人,不能因为提出一点东西就把假设叫做理论,而应该进一步严谨求证,这样才能称其为研究。

与黄昌宁教授的交谈不到一小时,而短暂的时间里,笔者不仅感受到他的亲切与儒雅,更感受到他对知识融于血液的热爱。面对本科生的一些并不够成熟的学术问题,黄昌宁教授依旧耐心解释,侃侃而谈;而对于涉及自己经历的提问,他的回答中往往也少不了学术的影子。我认为、在我看来等表述在黄教授的回答中经常出现,年近耄耋、被人认为是中国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趟路人和集大成者的他如此和善谦虚,举手投足中透出平淡冲和的气韵,所谓大师风骨,大抵如此。

此生情怀皆系研究,从计算机专业到语言学领域,热忱不改,初心不变,黄昌宁教授的探索不曾止步,也不将止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青春足迹]上海交大李钼石:让生命带着尊... 下一篇:梁玲和她的七号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