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如冰心的这首小诗,当我们长大,童年便成了蓦然回首时的微笑。因为其中,涌动着生命初始的朴素真情。那是不断进取的追梦理想,是羊羔跪乳般的孝亲之举,也是热心公益的温暖守望,触及我们柔软的心房,令人珍视,又促使我们自省。
10月9日,2015年“最美浙江人·美德少年”20名获奖者名单正式揭晓。他们中,有的小小年纪就挑起生活重担,有的虽经病痛折磨仍自强不息,有的一次次将爱心寄送到遥远的边疆……
播撒在少年心间的“最美”种子,悄然间已萌芽生长,在校园树立榜样,在社会引领风尚。
学海求知,美在奋进
12岁的舟山姑娘刘一诺喜欢看海。2014年夏天,回嵊泗老家过暑假的刘一诺,目睹了邻居家男孩溺水遇难的悲剧。虽然落水后被及时发现,但因救生圈无法抛远,男孩未能获救。
“能不能发明带遥控的救生圈,扔下去可以跑很远?”她买来一艘遥控快艇,使用泡沫塑料板充当救生器,再将快艇塞到泡沫板中,并安装探照灯和夜间发光的LED灯。
按照她的设想,溺水者只要抓住救生器,就能借助遥控功能被送回岸边。很快,遥控快艇救生器的雏形问世,但实物制作遭遇瓶颈。起初,她尝试用圆形救生圈加装遥控快艇,但因速度过慢而失败。一年中,她不断改进设计图纸,经过多次实验,最终选用船型救生器完成这一发明,并获得省2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每次失败都是积累,每项突破都是成长。不言放弃的杭州男孩陈嘉禾,在省市级“目的地想象力”青少年创新项目比赛中脱颖而出,并代表中国赴美参赛,荣获3项国际奖项;勤奋努力的平湖女孩王恬恬,捧回了2015年华罗庚杯数学邀请赛全国一等奖。
为求真知,他们勤勉努力;追逐梦想,他们愈挫愈勇。为摘下梦中的满天星,这群少年,以创新精神为梯,奋力攀行。
反哺亲人,美在感恩
清晨5时,当同龄人还在美梦中时,15岁的上虞女孩徐亲青已在灶台边开始新的一天。母亲出走、父亲“入赘”其他人家,家中留下体弱的祖父母已年逾古稀,徐亲青从8岁起就成了“当家人”。每天为患有严重脊椎痛的奶奶准备好可口的早餐,是她给自己定下的规矩。
从垫上砖块才能够到灶头,到能做几个拿手好菜,她已默默坚持7年。为这份坚持,她放弃住校,每天需先骑车50分钟,再步行10多公里山路,才能抵达驿亭镇中学。奶奶病重不起时,她不仅细心喂饭,还需兼顾照料杨梅林的工作。
“我是爷爷奶奶辛苦养大的,现在照顾他们是我该做的!”面对众人的赞誉,徐亲青觉得自己肩头的担子理所当然。
少年也有苦闷,春天也有悲伤。被命运百般挤兑,面对艰难的人生,年少的他们与父母亲人,早早地进行了角色转换,用人间至孝,展现超越平凡的勇气。
在临海涌泉中学,有位带着母亲求学的特殊学生——史晶红。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双腿残疾、大脑萎缩,13岁起,她就边读书边照顾母亲,“妈妈把我养大,我要一辈子带着她!”这是她的铮铮誓言。
每逢寒暑假,桂子健的稚嫩脸庞,天天都会出现在菜场的卖藕摊头。10多年前,桂子健一家从安徽来到镇海打拼。父亲遭遇车祸后,他照顾父亲和年幼的妹妹,并帮助母亲一同打理承包的荷塘。
不曾埋怨命运不公,在窘境中乐观依旧,崎岖道路上的少年怀着感恩之心,悉心照料病痛缠身的亲人。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在他们的言行中代代相传。
无私相助,美在温情
“路遇被撞倒的行人,是否该出手相助?”这个连许多成年人都在犹豫如何作答的难题,却没有难住江山市第二中学的两位少年。
今年3月13日下午,放学途中的叶留痕和肖屹,见到一位骑电动车的车主被撞飞在地,当场晕厥,额头血流不止。两人立即上前,用纸巾压住伤口止血,并在路人的帮助下拨打120和110。待伤者被送上救护车后,他们才悄然离开。
在这张道德答卷中,我们看见出手相助的美,欣喜地发现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也充满温情。在遍地唱响“最美”之歌的浙江,叶留痕和肖屹并不孤单。
浦江志愿者的队伍中,12岁的洪俊彬已成了骨干。8岁起,他便跟随父亲参与志愿服务,从不缺席。就读于嘉善县实验小学四年级的陆畅,策划、参与了与县内新居民学校的结对捐赠活动。4年前,温岭市滨海镇第二小学的施欣妍、瞿玲、吴奕颖,自发成立“至善小队”,甘愿做残疾同学的“拐杖”。
多年坚持行善的他们不求回报,只为那份少年意气、社会担当。20位获表彰的少年,代表着一个群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令我们反思社会背后的时代观念和价值取向——没有家庭、学校、社会对道德的致敬和推崇,就不会有孩子的爱心善举。
诗人夏巴尼曾说:“人的品性在童年开始形成,我们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童年时的所学与所为。”少年精神犹如晨钟,敲出奋进的节奏、歌唱世间的温情。萌发的“最美”,将伴着青春前行的脚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