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地方 > 浙江 > 屠呦呦:幼时成绩平平,长大却有大成就

屠呦呦:幼时成绩平平,长大却有大成就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10-09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媒体报道宁波的两所中学——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一下子热了起来,因为屠呦呦的中学生涯是在这两所学校度过的。据学校一位老师说,当时屠呦呦的学习成绩不是非常突出,成绩单上有90多分的,也有60多分的。

你知道吗?上学时平庸,后来却有了惊人的大发展,这就是知名的“诺奖现象”。实际上,诺奖得主幼时学习不佳的例子非常多,曾经有一家科研机构专门做了统计:近年来几十名诺奖得主上学期间的考试成绩,发现很少有考前几名的,不少人甚至在中小学期间成绩一般。

屠呦呦获奖,让“诺奖现象”被更多家长熟悉,这让他们的心也宽了宽:幼时成绩平平不要紧,看,长大后说不定会有大成就的。

真的如此吗?要知道,成绩平平的人大有人在,有了大成就的却不多。到底,“诺奖现象”背后的奥秘是什么?那些“屠呦呦”们究竟在小时候有何不一样?家长到底怎么做才能帮助现在成绩平平的孩子在未来有大发展?

考试能力强并不代表什么

“在校时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有关系,但不是必然关系。”杭州中策职业学校校长高志刚认为,要挖掘“诺奖现象”背后的奥秘,首先就要搞清楚小时候学习成绩和长大后发展之间的联系。

在中策,牛叉的毕业生一大把,华师大博士杨晓波就是其一,他是职高里走出的博士生。

李宵谷老师是当年杨晓波的班主任,他告诉记者,其实杨晓波与屠呦呦一样:幼时成绩平平,长大逆袭。“在中策的三年,杨晓波的数理化成绩经常不合格,但对英语和语文却积极性特别高。他把精力花在了自己有兴趣的方面,这就是他‘逆袭’的原因吧。”

“中考、高考这些对学生而言特别重要的考试,究竟考察的是什么?”高志刚说,这是个问题,“我觉得,更多的是应对考试的能力,而不是工作、生活中所需要的能力。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在考清华大学时,数学只有零分,钱钟书也只考了15分,难道说他们的逻辑能力不行?当然不是,是那时的考试没有有效地考察对学生将来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能力。”

像小学,成绩好的孩子往往是语文、数学好,这两门学科反映的是语言和逻辑能力。而对未来更为重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很难体现。

成绩只是一方面,个人能力更重要

近日被屠呦呦获奖事件刷爆朋友圈的严妈妈向记者谈起自己的感受:“我认为个人能力的培养比成绩更重要,现在一二年级注重的是习惯培养,考试成绩不光看分数,得分析错误的原因,假如是真不懂而错,那作为家长我们还是需要进行辅导的。”严妈妈的孩子刚上二年级,“学习方面跟得上就好,他感兴趣的东西倒是蛮多,这点我很欣慰”。

“她获奖之后,不是有很多人在宁波那所老宅子前拍照嘛,我当时就想,肯定是出生在大户人家的书香子弟,受过好的家教”,李爸爸说,“我觉得我们作为家长的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很重要的,这个国庆假期带女儿去了三个地方,她还写了篇作文《我的爸爸》,她的成绩在班里也就中上吧,我要求也不高,只要她每天快快乐乐就好”。

“我孩子成绩还可以的,就是学习态度不太好”,莫爸爸说。微博上也有一条来自网友“嗜睡症晚期患者牛奶先生”的评论:就我所认识的效实毕业生,大多都拥有开放性思维,思考问题的角度,待人接物的舒适度,创造力,领导力,这些都强过其他学校很多,而身边的镇中毕业生大多拥有很高的专注度,对于未知事物有很好的探索精神,可以说,镇中培养着优秀的学者,效实却教会你如何更好地生活。

“教育,有教无育是不行的。学习,有学无习也是不行的,而学生的育和习,需要给予时间和体验”。这是出现在微信上被大量转发的宁波效实中学校长的长回信的一句话,令人深思。

“屠呦呦获奖的事情还没跟孩子讲过”,跟陈妈妈聊多了之后,发现其实有一部分家长们并没有那么关注这件事更为深刻的教育意义,“慢慢来吧,只有一个孩子,当然希望她各方面都好,但也不勉强”,健康快乐地成长是现在大部分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少先队员体验消防生活 下一篇:新华小学选出形象大使 “新华教养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