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手持话筒,从容迈到教室中央,眯起眼睛,注视着在座的学生;或手臂一挥,大有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之势,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来。每当这时,学生们都知晓杨老师要抖出下一个“包袱”了,便更聚精会神地听起课来。这里像是“杨克思”的个人脱口秀,这里也是杨永华的思政课堂。
杨永华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历年来屡被评为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并荣获我校2012年师德标兵。除了常规教学上的积极探索,杨永华用“新思路”激活思政传统课堂,用“微手段”拓展教学第二课堂。
线上:传统思政课堂变鲜活“和井冈山一样发生过农民起义的是哪座山?”“同样是农民起义,为什么井冈山起义成功了,而梁山起义失败了?”随着问题一步步深入,大家陷入深思。“梁山起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起义唯一的做法是洗劫过路的商人、周边的大户,抢完之后,不发展生产,不进行根据地建设,采取了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起义。”
杨永华接着追问:“那他们缺少了哪些环节?”在抢答式的课堂中,杨永华从学生口中“套出”土地革命的基本内容。通过对比两个起义,他又讲到井冈山革命的“可持续性”,用故事的形式讲述毛泽东等人如何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
待大家缓过劲来,他又“插播”“脑白金”的广告,将“脑白金”创始者史玉柱的创业经历与井冈山革命联系起来,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启示我校学生如何创业。
“太过瘾了!跟参加问答比赛一样。”13级汉语言文学1班的余张鑫领略完杨永华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兴奋不已。
杨永华富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有着他的理论依据。他认为,由于课本容量有限,其中的知识已浓缩成较为抽象的原理和概念,对于学生而言,可读性非常差。“如果课上,老师仅重复讲授书本上的知识点,学生接收到的信息量为零。教师的工作,是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至于怎样转化,杨永华“双管齐下”。他在同一个政治原理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扩充知识面,让学生得到教学上的感悟与生活上的共鸣,并通过问题的逻辑链吸引学生,将教材内容细化为问题,从学生认知较为模糊的问题出发,形成新旧知识冲突,从而推动课堂教学。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授课已经八余载,但每一节课程的背后,杨永华至少要耗费一整天的时间来备课,改变往年授课方案的框架,增添最新的时事内容。一直致力于课程改革的杨永华看来:“教学改革永远是方法,内容才是王道。”
线下:思政教学无“微”不至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微时代”悄然来临。杨永华思政教学的第二课堂,也慢慢延伸到二师学生的生活。他的QQ空间,每天清晨都会“推送”一则正能量消息或哲理小故事,目前累计点击量已超过60万。微信公众平台也成为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好帮手。
13级商务英语3班的程同学每天都会关注杨永华的推送内容,看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就点赞或留言,与杨永华及其他用户互动频繁。“我和我的小伙伴都在关注,在杨老师这儿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时事政治,还有心灵鸡汤和励志故事,每次刷新空间都能获得启迪。”
网络与现实结合的“翻转课堂”,让杨永华实现教师身份由“主演”向“导演”的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广泛普及,杨永华认为同辈传播效果更佳,于是将核心价值观这一课交给学生们去“演练”。他要求学生拍摄一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某一方面的正能量短片,然后拿着自己的成果,上讲堂讲述其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之后,杨永华将所有学生的视频作品上传至微信号,以视频的阅读量和点赞量作为评分标准之一,吸引了更多的同龄人来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用镜头捕捉到了校园内外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也采访了身边爱岗敬业的群体,或将视角转向小学师生,挖掘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3级汉语言文学2班的李丹并非杨永华班上的学生,但她通过其微信号积极参与网络上的正能量讨论,加深了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目前,杨永华的微信课堂已坚持做了三年,获得上千名学生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此专门成立编辑小组,确保每日的线上思政课堂顺利运行。
杨永华的探索得到了高校的热议和社会的肯定。2014年3月2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他作为青年教师讲授“两课”的创新做法。2015年4月28日,杨永华代表我校在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的“201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学院论坛”上发表主题报告,向全国各高校介绍我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情况,得到专家的肯定与好评。
创新课堂非一日之功思政课堂的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刚入职时,我根本不知道如何上这门课程。”于是,杨永华申请一个人带8个班,反复上同一节课,以积累经验。课前,他会按照教师教学规范将所有细节在脑海中过一遍;课后,再仔细回想本节课有哪些不足,坚持了两年,他慢慢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方法。
同时,他通过阅读大量的教育学著作及论文来更新自己的理念,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观察学生反应,以调整反馈,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课改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不会理解他的做法。“为什么这位老师上课要一直问问题?好烦!”面对这样的问题,杨永华会找到学生耐心进行沟通,让学生慢慢理解并逐步适应。
在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创建之初,有些老师同样不支持、不理解。杨永华在与其他老师沟通交流的同时,每天坚持更新自媒体平台。半年后,随着社会媒体的关注和学生的好评,新媒体的成效逐渐显著。“网络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走进他们的生活,杨永华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尹德蓉说。
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杨永华仍在探索和创新网络课堂的教学形式。目前,他正逐步尝试让传统课程通过网络直播实现视频授课,并采用网上刷脸点名,提高到课率,让学生体验网络时代的思政课堂。
另一方面,网络视频授课还存在硬件条件不足、学生接受度有待提升等问题。而在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实践过程中,该方面的理论知识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掘。
杨永华将自己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放在此理论研究上。“挖掘更深厚、更广阔的平台,深入理论研究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教学,在科研和学科建设上齐头并进。”尹德蓉对杨永华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团队提出这样的希冀。
在师生中,杨永华有“杨克思”之称。“本人姓杨,又从事教授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出于对事业的热爱和工作的热情,就有了这一别名。”他也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能在他的课堂内外收获自信与快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袁贵仁:将大力促进城乡高考录取率均衡发展 下一篇:新生军训汇报表演暨总结表彰大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