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地方 > 江苏 > 杨振宁做客南外仙林分校 与中小学生“面对面”交流

杨振宁做客南外仙林分校 与中小学生“面对面”交流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9-28

23日,93岁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一行来到了南外仙林分校,和学校六百余名中小学生“面对面”交流科学话题。来到孩子们中间,杨振宁显然心情不错,还与身边的科学家们一起玩起了自拍。活动的互动环节回答学生提问时,也毫无遮掩地大曝学生时代的“糗事”:“我的动手能力很差,曾经被送过一个绰号‘爆炸杨’。”

“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

能够和杨振宁面对面交流,仙林外校的学生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高三(5)班的王晓翼提出了一个关于“动手能力”的问题,“有人说中国学生理论基础学的比较好,然而美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能更强一些,更有创新思维,您对这一观点是怎么看待的呢?”

谁知道,王晓翼的这个问题竟然让杨振宁现场自曝起了学生时代的“糗事”。“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事实应该是这样的,在我年轻时,中国人一直给外国人留下印象,被认为是只会做理论不会动手。其实道理很简单,那时候中国经济太差了。比如我在西南联大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念书,没有实验只能念理论。像我这一辈子人在美国实验做得很成功很多。整个世界,实验物理学家远比理论物理学家多,其中也有不少是华裔的物理学家。并不是中国人天生就不会做实验。”

但杨振宁表示,自己的动手能力很差,算是个特殊“个例”。“有个别的例子,我就是特别不会动手的。”杨振宁回忆,自己到美国后曾经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实验的物理学的论文,“我花了20个月在实验室里,但是结果非常不成功。当时实验室里有个笑话,‘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人送外号‘爆炸杨’。”后来,杨振宁放弃了实验物理,“我的很多朋友告诉我说,这是实验物理的幸运。”

考虑给《曙光集》出续集

仙林外校的学生们显然是有备而来。现场互动提问环节,一位女生还提到了杨振宁的作品《曙光集》。“您为什么给《曙光集》起这样一个名字,曙光是什么意思?”

杨振宁说,《曙光集》在出版时,曾经为起名的问题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叫现在这个名字,是因为我回想了自己的一生,我在合肥生活了6年,在北平生活了7年,那个时代的困难不是今天的各位年轻人能够想象的。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匮乏,还有对前途的忧患意识。”杨振宁表示,“那个时候是一个很长的黑夜,当时我们这代人,还有我父亲那代人,都觉得长夜不一定能看到一个尽头。可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到了21世纪开始的时候,中国的经济以每年10%的增长率在增长,我觉得漫长的黑夜终于真正是过去了,所以起了《曙光集》这个名字。”

如今,各方面的条件都再上新台阶,杨振宁也开始有了新的思考,“现在离这本书出版又过去了不少年,我在想是不是再出一本续集,现在的中华民族比看到曙光那个时代又前进了一步。”

科学研究需要兴趣、能力和机遇

“杨爷爷,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怎样克服的?”仙林外校四(8)班的徐心瞳的提问让杨振宁忍俊不禁。“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兴趣和能力,还需要机遇。”杨振宁表示,兴趣和能力通常是相关的,“对一个东西发生兴趣,常常是因为你的‘能力’。你对某个方面天生有能力,自然会有兴趣。”但科学研究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还需要“机遇”的“加持”,想要获得巨大的成功,需要“碰着机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教育专家南京开讲 直指小学英语情境 下一篇:超实用的2016毕业生就业月历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