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考 > “女大学生扶老人”反转:讹人标签不能随意贴

“女大学生扶老人”反转:讹人标签不能随意贴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9-24

面对一起起“扶不扶”事件,在事实真相尚未最终认定之前,网友与公众舆论别匆忙把质疑的目光和声音都锁定倒地老人,这既不客观也不理性

“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自9月8日起剧情多次变化。起先,安徽淮南师范学院女大学生袁某自称扶摔倒老人被讹,并在微博上寻找目击者证清白。随后,有网友表示自己是目击者,并愿意作证。连日来,又有几名目击者实名作证,称在事发现场,曾亲耳听到袁某承认撞人,并向老人道歉。9月21日下午,淮南警方通报称,经多方调查取证,认定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学生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接触,女大学生承担主要责任,老人承担次要责任。

对于这样的结果,既没有让人感到意外,也谈不上逆转,早在几天前,在双方目击证人各执一词,当地警方没有立即给出调查结果时,很多人就已经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实际上,无论女大学生是否与老人“互有接触”,女孩能将老人扶起,老人包括其家属并没有太为难女孩,而是相互都能把厘清真相交给警方,本身就说明双方都不是坏人。反倒是,在真相尚未辨明,网上不少人却想当然给老人贴上“讹人”标签,并对“扶不扶”发出过多感慨的现象,非常值得思考。

接连发生的老人倒地被扶却指认扶人者为肇事者的报道,让老人倒地“扶不扶”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或由于扶起老人反被讹之类报道的渲染,当媒体再次报道这类尚未最终定论的新闻时,不少网友便想当然地站在扶人者一边,在谴责倒地老人装糊涂讹人的同时,更对这种有辱道德良知的“普遍行为”发出感慨。然而事实上,尽管不乏“扶起老人反被讹”行为的发生,但终归是极个别现象。大多数老人不慎摔倒之后,对扶起自己的陌生路人依然充满感激,只是这样的常态现象缺少新闻关注点,媒体很少报道而已。

而“扶老人被讹”所引发的“扶不扶”话题,在人们善良本能的解读下,也逐渐偏离了事实真相,从这起事例的最终认定结果来看,站在扶人者一边指责老者讹诈的声音明显高出太多分贝,受“想当然”心理的驱使,不少网友甚至对证明撞人的目击者身份、证言等也持质疑态度,这种把所有摔倒老人都想当然贴上“讹人标签”的先行评判既是对老年群体的不尊重,也是一种很不理性行为。

我们一点也不怀疑,社会上确有很多好心人,在遇到老人摔倒时会及时上前扶起,更不否认有好心路人,在扶起摔伤老人的同时,还会热心将其送医并为其垫付药费,这种道德观才是我们的社会主流,人们也更愿意看到有更多这样的道德正能量。但同样,我们不排除个别老人有碰瓷行为,甚至出于自私去讹诈扶起自己的好心人,也不排除确有个别人,在与老人“互有接触”后,利用老人一时意识不清,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在将老人扶起之后,再把自己装扮成“好心人”的现象。最早引发“扶不扶”热议话题的南京彭宇案,尽管彭宇一直坚持认为自己没有撞到老人,扶起倒地老人完全是出于好心,并指责老人索要高昂医药费属于讹诈,但经过最终调查证实,老人倒地受伤确实为彭宇所撞,彭宇在6年之后也终于公开承认老人确是被自己撞倒受伤。但这一结果却被不少媒体报道所忽略。

面对一起起“扶不扶”事件,在事实真相尚未最终认定之前,网友与公众舆论别匆忙把质疑的目光和声音都锁定倒地老人,这既不客观也不理性。而事实上,故意逃避责任,尤其是在没有监控和缺少目击者的情况下,肇事逃逸甚至颠倒是非推卸责任的现象,远比“扶起老人反被讹”的行为要多,特别是在舆论想当然给倒地老人贴上讹人标签之后,不但妖魔化了老年群体和整个社会,消解了社会道德根基,让被撞老人遭受到二次心理伤害,甚至可能会演化为某些肇事者逃避责任的“保护色”,更不利于真正的好人善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深圳商报评论:扶老事件证据应更详细一些 下一篇:辛安平: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逆转”,谁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