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北京外国语大学:带着红色血液凝聚前进力量

北京外国语大学:带着红色血液凝聚前进力量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9-16

北京外国语大学:带着红色血液凝力前行

“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充满激情的校歌响彻校园。日前,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以特殊的方式迎来了“开学第一课”,让师生在历史与正义的脉动中,体味英雄与烈士的坚强,感受自己肩负时代使命、与国家民族同在的担当。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座谈会上,俄语学院教授李英男追忆起母亲李莎跟随父亲李立三在苏联外文出版社支援苏联卫国前线的情景,“他们就在那里将各种各样的单子翻译成外文,然后送到前线,散发到敌人的阵地上,瓦解敌军军心”。中华民族的奋起抵抗,使中国紧密地与世界连成一体。北外的大卫·柯鲁克、伊莎白夫妇、李莎都曾辗转本国和其他国家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为什么外国人来到中国?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在苏联、在欧洲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这不仅是本民族的事情,而且是全世界人民的大事。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意义放在国际视野中加以审视,会看得更为清晰。”李英男的见解激起全场共鸣。

今年暑期,北外开展以“寻找红色基因”为主题的青年教师赴延安社会实践活动。日本学研究中心教师潘蕾在参观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时,一张照片——“中国广播第一人”原清志女士的被翻烂了的日文字典,让她有了意外的收获:“我看到这张照片时,被深深地震撼了,脑海中瞬间浮现出70多年前在昏暗的窑洞中,无数遍翻阅字典、反复练习广播稿的原清志女士的身影。”回到北京后,她查阅了大量资料,满怀敬意写下了《从东京到延安——一位日语女播音员带给国人的力量》。从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担任外文翻译工作的北外人身上,青年教师们更加深刻感受到自己的命运永远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北外校史馆,参加“歆苗计划”项目的泰语专业大一学生张禹衡有感而发:“北外在烽火狼烟中诞生,生于民族救亡的高潮。正是为国家服务的血液,让当时的学子能在学习时静心读书,在奔赴岗位时义无反顾,是抗战赋予了北外这种独特的精气神!”

“外国语学校在办学思路上不仅要培养军事翻译,而且要培养新中国的外交人才。新中国的外交要挺起腰杆面对世界讲话,讲出一个东方伟大民族的胆识和豪情。”校长彭龙在201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与2015级新生再次重温周恩来总理在1944年延安外国语学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延安精神,薪火相传;优良传统,历久弥新。从当年的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队到今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度过革命的艰难岁月,作为“共和国外交官的摇篮”,北外正带着红色血液,凝聚前进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中大学生实名举报保研违规校方称因误会引质... 下一篇:沈阳建筑大学大学生当“教官”探索军训新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