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12月,是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就业的最后“攻坚阶段”,也是市南区湛山街道仰口路社区的劳动保障协理员杨洪娟一年中最忙碌的几个月——她每天要给待业大学生打电话,通知他们按时领取一次性求职补贴;宣传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了解他们的求职需求;帮他们推荐对接岗位……电话打不通或者电话里解释不清的,还要登门“送服务”。
来自我市人社部门的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我市共有6273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招聘岗位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大学生“有业不就”为哪般?近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采访。
啃老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0.97:1,这是前不久公布的我市二季度人才供需比,它意味着,每个招聘岗位有不到一个人来求职应聘。与一季度1.66:1的人才供需比相比,较大的降幅意味着岗位相对充裕了,对应届大学生来说工作更好找了。
然而,有岗位不等于有就业。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用这句话形容周丽(化名)当下的状态再合适不过。从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毕业回青后,小周一直赋闲在家。到街道领取一次性求职补贴填表时,小周在“未就业状态”下选择了“自愿暂时不就业”,理由很简单:“不想这么快被工作束缚,想趁年轻到处走走。”
截至目前,我市仍有6273名青岛籍应届大学毕业生尚未就业。与今年预计的3.8万名青岛籍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这一总量相比,离校未就业大学生人数占到近两成,其中不乏像小周这样不急于就业的“啃老族”。
“这部分学生比重近几年有增多趋势,属于就业意愿不强的。”市人社局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张在祥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衣食无忧、经济压力不大。 “这些‘90后’的父母现在大多45-50岁左右,具备一定经济实力。而这些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与‘70后’、‘80后’相比,就业赚钱养家的负担明显要小得多。”
“就拿我们社区来说,有不少原先湛山村的村民,家里起码两套房子,靠房子租金也能养活一个大学生了。”杨洪娟直言,城中村改造拆出一批“拆二代”,成为小部分大学生“暂时不就业”的原因。
挑剔型:只选喜欢的,坚决不将就
在日前举办的一场招聘会上,应届毕业生小胡告诉记者,大四下学期他曾在一家广告公司实习,但干了三个月后发觉自己并不喜欢广告公司频繁加班的工作节奏,临近毕业小胡放弃了这份“到手的工作”。对找工作小胡并不着急:“总不能为了赶紧把自己 ‘脱手’,勉强干不喜欢的工作吧。”
“现在大学生特有主见,只想从事自己喜欢的和专业对口的工作,对工作比较挑剔。不仅学生这样认为,连家长也是这种观点。”市南区人社局就业科副科长段薇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招聘信息 下一篇:盘点前八个月哪五大行业岗位需求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