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微信近日公布了该校今年录取通知书的图片后,网上就不断有人表示武汉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和中国人民大学去年的很相似,质疑武大抄袭人大创意。为此,武汉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们还在网上展开了激烈争论。
在大学的整个办学过程中,一张录取通知书到底有多少重要?说到底,录取通知书不过是一个信息载体,告诉考生已被某校录取。信息传达到了,通知书的使命也算完成了,如果有考生喜欢留下来做个纪念,那也无妨,毕竟对过去12年的学习也算画上了句号。再做过多联想,什么“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之类,那实在差之太远。毕竟过去考中进士叫“及第”,状元更是全国只有一个。哪像现在每年录取大学生数百万,状元满街跑,连城市的一个区、乡村的一个县都敢称“出了本地状元”。实际上,正是多来年这种“范进中举”似的狂欢,催生了对大学录取书的特殊感情,所谓“武大与人大的通知书撞脸”,不过就是高考泡沫化的表现而已。
之所以说高考泡沫化,是因为今天中国社会在教育领域存在严重的悖离现象。一方面扩招之后,大学录取率越来越高,加上考生人数持续下降,如果不太计较学校排名,考个大学实在太容易。另一方面,每年大学生毕业约750万,占当年新增劳动力的50%左右,说就业市场上“大学生人满为患”,一点不过分。但中国产业结构暂时吸纳不了那么多脑力劳动者,比拼体力活,又干不过农民工,许多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甚至不愿意去就业。
因为录取时过于亢奋,进入大学后反而松懈下来的大有人在。大学老师不会像中学班主任那样管理学生,缺少管教之后,不少大学生四年内在校园中彻底放松——上课只顾低头刷屏,下课忙着谈恋爱。转眼到了毕业季,学分不够,论文难过,最后好不容易混出校门。如此学生哪个单位敢要?
当然,大学之内并非全是这样的学生,但也不是个别现象。对于许多考生和家长来说,与其在拿到录取通知书时陶醉于“修成正果”的幻境,不如从头开始设计进入大学后的新生活,始终不忘提醒自己,前面12年的学习只是换来了进入大学的资格。入学之后,会迎来完全不同的学习和生活模式——从如何与寝室同学朝夕相处,到如何自我安排学习,从过去只要回答有标准答案的习题,到自己发现学科中有意义的问题;从有问必答,到主动提问,有许多东西需要准备。让这些考虑占据头脑,而不是考完就扔掉高中教科书,拿到录取通知书又狂喜到不知今夕何夕,才是一位合格的大学生应有的状态。
当然,这里说得如此冷静,容易让人觉得不近人情,这也不是没有道理。其实,身为圈内人,看着一批批中学生进大学,模样都差不多,但不久便分道扬镳,各自走上自己的路,等毕业时只能用“大相径庭”来描述,无论就业机会还是未来成就,都不可同日而语了。所以,大学生真没必要为什么“录取通知书撞脸”莫名亢奋甚至大动干戈。(作者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