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书记校长畅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
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承担着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提升国家原始创新能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那么,高校创新能力如何全面提升?如何引领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7月22日至23日,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在京举行,220余名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建言献策,热议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高校是创新主体,创新是高校使命
高校是远离现实的“象牙塔”吗?高校脱离社会发展需求会怎样呢?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曾经有过惨痛教训。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蒸蒸日上,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不但“事不关己”,甚至还起到了妨碍作用。正是在17世纪80年代到18世纪60年代,两所大学自我封闭,宗教限制严格,学术风气退步,教学水平下降,考试制度僵化,与时代需求严重脱节。结果,两所学校都陷入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衰退。
高校不是“象牙塔”!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高校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学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理应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重要的支撑,既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又要在服务国家中实现自身发展模式的创新。”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深有感触地说。
“创新是高校的历史责任,高校只有主动去适应国家、地区需要,才能很好得到发展。”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指出,创新是指全面创新,不仅是指科技创新。教育教学创新是核心,科技创新是重心。
有统计显示,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技成果中,70%诞生于研究型大学。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发源地和“第一资源”的集聚地,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人类的智慧至今尚未设计出任何可与大学相比的机构。”高校的组织特性及其特殊地位和功能,决定了它应该而且能够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巨大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高等教育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高校在创新体系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一轮的创新热潮中要行动得早,起到表率作用。”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表示。
适应新常态,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迫切需要高校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会上,一位专家举了高校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例子。突发灾害中,遥感卫星就是“眼睛”,没有“眼睛”,抢险救灾就像“盲人摸象”。去年底,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开展的“快舟星箭一体化飞行器技术及应用”荣膺2014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创造了我国遥感卫星最快成像纪录。马航MH370客机搜寻、中国科考船“雪龙号”破冰支援……一系列重大搜救背后,正是利用该成果研制的“快舟一号”卫星悄悄发挥着作用。
那么,高校如何引领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呢?“高校发挥好引领和支撑作用的关键,是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以高水平科研推动高效益成果转化的创新体系。”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指出。
科技创新是核心。“上海交大为了让科研‘去功利化’,从2006年起取消了对发表论文的现金奖励,2007年起开始对科研课题开展中长期的国际评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欣慰地说:“这两项制度扭转了学校科学研究的价值导向。”除了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还要全面提高科学研究质量,着力协同创新,加大经费投入,服务国家战略,深入开展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研究。
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世界一流大学具有这样的特征,既拥有一流的科研、教学团队,也为社会输送着一流人才。“下一步,要继续强化科研反哺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李元元指出,这包括深入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构建高校社会协同育人,重点培养创新型专门人才,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等。
以高水平科研推动高效益成果转化。把科技前沿的“首创”变成产业转型升级的“顶梁柱”,是高校参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目前,探索科技成果“变成现实”,主要有大学科技园、学科性公司、联盟协作、行业特色、校地协同、大学智库等模式,其中,成果的关键是积极面向社会需求开展科技创新。“要想让改革激发活力,既要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也要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东北大学校长赵继特别指出。
把握新机遇,高等教育大有可为
在清华大学,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被确定为“清华创客日”,一批国际顶级创客常驻清华大学,包括企业家、投资人担任的创业导师与在校大学生“面对面”。“大学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着重引导学生强化创新精神,培育创业意识、训练创造能力。”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引领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高校当下的重要使命。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新常态下,高校面临着新挑战。
“不论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从项目立项、经费管理到成果验收与转化都存在权力集中、多头管理、重复立项、链条脱节、政策不配套等问题。”一位高校负责人向记者分析道,研究型大学中重科研轻教学、重师资轻学生的现象亟待纠正;高校内部涉及创新能力提升的管理机构设置、学术资源配置等存在本位主义、山头主义和行政化现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融资政策不配套、体系不健全,成果转化的市场培育和经营能力不足。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为高校提供了新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大有可为。下一步,高校如何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科技创新一定要跟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结合起来”,薛进文指出,要统筹规划,整体推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李元元指出,要建立与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平台,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集团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建设。
“突破体制机制的瓶颈还是人事制度,社会管理也要跟上。”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郑德涛说。在深化综合改革的框架下,要加强顶层设计、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提升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加强国家和区域层面对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设计。
一些大学领导指出,当前应当探索建立有利于高校科研活动资助和成果转化的较为完备的资本市场和融资体系,实现科技创新链、产业发展链、商业价值链和风险投资链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科技创新团队、风险投资公司、科技企业和区域社会发展各取所长的链条体系,并充分发挥税收优惠等杠杆作用,大力拓展融资渠道。
“评价改革不仅仅体现在不同类型的学校,体现出‘分类’的概念,也体现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人。”山东大学校长张荣说。应当加强对不同类型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分类指导、评价和管理。同时,还应构建以高水平和高质量研究成果为衡量标准,符合科技发展规律,鼓励科技创新实践,自我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和国际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科技评价体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对话刘传铁:以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下一篇:两部委:推进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