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西南交大峨眉时代

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西南交大峨眉时代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7-20

1972年2月,交通部通知,学校仍必需迁建峨嵋,我校更名西南交通大学(京院独用了北方交通大学校名)。有了这个正名,等于得到了向多科性大学迈进的指路牌,在20年后,终于圆了回归交通大学(分为北方、西南交通大学)的梦(这时未有中断的上海交通大学早已变成实力很强的上海、西安两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曾共用北方交通大学校名的唐平两院中的北京铁道学院,也早已由单一的铁道管理学院变为以运输、管理和弱电著称,并增办土木、机电向多科性发展的大学)。这迟来的正名还是带来了很大的兴奋,迁往峨眉,从无到有在一个偏僻闭塞、生活设施贫乏的农村——马路桥公社的报国大队,在一个相对滞后的起跑线上建设和发展西南交通大学,基本上是从零做起,没有艰苦卓绝、自强不息的精神,实难以为继。有不少教师调离学校,余下的教职工,克服一切困难,重建交大。

1972—1976年,按上级指示,学校培养了四届工农兵学员。老师们对这些急于获取知识的青年学子热诚满腔,在极困难的工作和生活的条件下,带着“臭老九”的帽子,克服学生文化程度不同的困难,为他们补课,组织他们到相关的工厂、工地联系实际开门办学。并在原有12个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了机械制造、机车电机和工程力学专业,扩展了学科。同时还利用开门办学的时机开展科研,到1973年,我校科研项目就达32项, 1974年40项, 1975年30项,1976年29项。如参加了“空心高桥墩设计问题的试验研究” ,“长隧道运营通风的研究”,“青藏线多年冻土研究”,“九江长江大桥双型钢围堰设计”,“天津100吨双梁箱型龙门起重机的设计和试制”等,这些研究都是结合重大工程进行的,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四人帮”被粉碎的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我校有15项获奖。这段办学虽不算正规,但也成为我们建设和发展西南交通大学的新起点,锻炼了我们在逆境下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意志,发扬了我校“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学校有了与国外交流的条件,才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学校领导都在考虑学校应该怎么办,有些老师又在复习已丢弃20年的英语,有的也在筹划要恢复和新办什么专业,在重建中贡献力量。

1977年是我国和我校大转折的时机,首先是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推翻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错误估计。邓小平同志出来抓科技教育,在8月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对文化大革命、反右斗争和反右倾斗争中受到冤屈的同志平反昭雪,激发了广大干部教师的热情。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高考制度恢复,使全国和我校恢复中断10年的正常的大学教育。在1977年底的高考中,全国报考人数多达570万人,录取人数只有1/20,我校录取了521人;在1978年暑期的高考中,全国报考人数多达615万人,录取人数只有1/15, 我校录取了814人。这就保证了生源质量。学校借当时高校急需师资和发展文科之机,在这两届招收了马列(分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辩证法四个专业)、数学、物理、力学等文理学科专业,其后,陆续招收了机制、计算机、自控、材料等专业,开创了我校新建文科、恢复理科和扩大工科的新局面。

1980年7月10日,以美国康乃尔大学校长弗兰克·罗德斯(Frank Rhrodos)为团长的康乃尔大学代表团一行10人来到我校访问;其后,我校王润霖校长随同铁道部高校代表团访美,考察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情况。这一系列的活动又重新引入了欧美办学理念。

1984年10月6日,中共西南交通大学第七次代表大会大会上,党委书记王润霖作了题为《振奋精神、加快改革、努力开创我校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大会提出要把我校办成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相结合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万人规模的综合性重点大学。这是一个突破我校历史的新理念,指明了我校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1984年9月,经铁道部批准,我校成立了社会科学系与管理工程系。其中,工业管理工程专业当年就开始招收本科生,这个专业的建立与招生是当时在西南地区高校中最早的。1985年3月,学校决定将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划分为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两个系。5月,学校又决定将数理力学系分成了数学、物理、力学三个系及外语部,并确定了主要干部人选。6月,学校成立了材料工程系,7月,外语系成立。1985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我校又增设了土建结构工程、建筑学、城市交通工程、焊接工艺及设备、工程力学等5个专业,使我校的本科专业达到了26个。到1986年我校已发展到15个系(包栝2个文科系、3理科系和1个管理系)29个专业(包括3个文科专业、3个理科专业和1个管理专业),奠定了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相结合的综合性重点大学的基础。这时我校还率先实行了学分制和双学位制。

1978年起,另外一个重大措施是培养提高师资。由于种种原因,从1951年我校教授人数由66人降到1977年的22人(由33%降到1.55%),副教授人数由24人降到1977年的11人(由12%降到3.1%),讲助人数由110人增到1977年的677人,结构极不合理,低职高用一过就是二十几年。在峨眉农村办学,有的教师要走,外聘教师不来,唯一的办法是自己培养,办师资班是远水不解近渴,当时的领导层看准了必须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一方面尽快从1978年起逐年评升教师职称,解决过去结构极不合理、低职高用的问题,使教授人数在1986年变为72人(由1.55%升到5.62%),他们成为了我校发展学科的第一代的先导力量;副教授人数在1986年变为228人(由3.1%升到17.78%)。另一方面从1979年起逐年派教师出国进修,这批教师在国外学习专业、参加教学科研和考察国外教育,回国后成为我校第一、二代的中坚力量;就是这一批教师最早培养研究生,而这批研究生成了我校第三代的新生力量。这些举措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我校在川内处于前列。可由于历史原因,比起很多全国名校仍显不足。

从1981年起,我校恢复招收研究生,当年被批准有3个博士学位点(5位导师)、11个硕士点,成为第一批有博士点和硕士点的高校之一。到1985年,有7名博士生导师在3个博士生专业培养博士生,有163个硕士生导师在29个专业67个研究方向培养硕士生,明显提高了我校的办学层次,开创了我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先河,为我校教学与科研结合、建立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

我们学校是全国唯一一所仍在农村办学的全国重点高校,缺乏天时地利的条件,但由于领导层掌舵导航,师生员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一切困难,自强不息,勤奋办学,我们仍以教学与科研的丰硕成果向社会展示了我校的风采。

1983年7月4-6日,铁道部教育局举行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工科院校基础课统考,在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英语三门课的统考中,我校平均成绩都在全路高校中名列第一。1985年6月23日,在四川省举行的高等院校83级学生英语统考中,我校学生平均成绩名列前茅,90分以上人数最多。1986年6月22日,在四川省举行的84级学生英语统考中,我校再次获得平均总分第一名和不及格最低的好成绩。1987年11月24日,我校接到国家教委“大学生英语四、六级标准考试设计组”寄来的成绩通知书,公布了我校每个考生的成绩,并附有我校与全国重点院校在本次考试中的八项考核指标、平均成绩比较表。这是全国第一次举行四、六级英语考试,我校的通过率、及格率、总平均分等项指标均高于全国重点院校总平均分,其中两名同学获得100分(满分),当年全国仅有7名学生获得满分,31名同学取得了85分以上的好成绩。1988年10月,我校参加全国青年力学竞赛的14名学生和教师全部获得复赛资格,占进入复赛总数31名的45%,学校也获得了集体优胜奖。这一系列数据表明了我校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在峨眉办学期间的发扬,它的取得饱含着教师们辛勤的耕耘与学生们的艰苦努力,是我校“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现在活跃在交通战线的一些领导干部和骨干力量以及我校的一些领导干部和骨干力量也多出自峨眉山下的我校。

1981年3月,中科院学部委员评选中,我校曹建猷教授榜上有名。这是我校历史上在本校任教的教师中的第一位,也是当时铁路高校中唯一的一位学部委员。1981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按授予学位的十个学科门类,设立学科评议组。铁道部所属院校有5人被聘为学科评议组成员,我校就有4人,他们分别是曹建猷、高渠清、孙竹生、张震教授。1985年起,教育部决定在一些师资力量较强、试验设备和图书资料较为充实的高校,聘请一些国内知名的教授举办讲师以上国内访问学者研讨班。全国首批接受国内访问学者的学校有54所、274个学科和专业。我校是其中之一,有11个学科和专业被批准可以举办国内访问学者研讨班,其数量位列全国第六、四川第一。从以上这些教学活动和国家对我校教学水平、教学资源的认可,说明了我校的教职工在经受了文化大革命的摧残、迁校的干扰以及唐山大地震的重创后,在远离城市的山区,在各种生活设施不完备、条件相对比较艰苦的校园内还保留着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以及一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最崇高职业的教育工作者。

从1978年到1990年,我校科研工作也同时获得很大进展,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138项。1985年,由靳蕃教授主持发明的新型复数旋转码及编码译码器,获首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发明奖。由西南交通大学与14个单位共同协作完成的科研项目——无缝线路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获首届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1989年,朱铃教授“教书育人,提高中国革命史教学质量”的教改成果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特等奖。奚绍中、江晓仑教授“发扬老唐山交大、重视力学教学传统,培养有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教学方法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优秀奖。这些科研、教学成果,只是当时我校大量科研、教学研究成果中的缩影,只是我校峨眉时期办学水平和实力的一个展示,是我校“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精神的一种体现,为以后建立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奠定了精神和物质基础。随着我校教学科研重心向成都的转移和新生力量的崛起,我校的教学与科研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今天我们回顾那段光辉的历程,足以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弘扬严实作风,加快发展步伐,为全面完成“... 下一篇:我校召开“三严三实”专题党课暨动员部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