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4年的刘彤习惯以忙碌开始新的一天:上午7点半起床,带上前一天晚上热好的饭菜,骑10分钟自行车,上午8点半之前赶到单位开始工作。
这名来自中部农村的女青年,起居范围是北京四环外一间10平方米屋子,月租1000元。房间没有客厅,只有一条昏暗的过道,同住的两名舍友是她在网上发帖招租的。
刘彤的生活状态是北京市90万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的缩影。
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显示,85.1%的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租房居住,大约77%的人员存在住房条件较差的情况。此前曾有学者将这部分群体称为“蚁族”。
在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聚集区域,调研组租房与其同吃同住,并采取入户分层抽样和街头拦访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调研问卷1200份,收回问卷1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007份。调研组还召开座谈会50多次,面访6700余人,深访500人。
尽管一时的处境并不尽如人意,但不少受访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选择奋斗和坚守。在他们看来,北京的意义在于,能帮助有梦想的青年实现梦想,给不同阶层的青年一份可能性。
19.1%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他行业人数比例均低于10%
刘彤在一家航天领域的单位工作,而毕业于另一所高校的靳凡最终选择了互联网创业。
2007年,本科毕业的靳凡来到北京闯荡。“我非常喜欢互联网行业,当时觉得北京在这方面非常发达,在这儿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家网站,做科技互联网方面的资讯提供。”靳凡说。
他住在南五环每月270元的小平房,“一张床,一个桌子,一个电磁炉,冬天屋内没有自来水也没暖气,洗菜、洗衣服都要去外面”。每天上班都要先坐快速公交再转地铁,“晚上经常能在地铁上睡过站”。
这名非网络专业出身的年轻人,6年后辞去了这份稳定工作,推出创业产品——一款聚焦TMT(科技、媒体和通信)领域的创业创新自媒体平台,“当时和我们同时上线的自媒体有很多,和我们一样关注科技、创业领域的自媒体也不少,竞争激烈是必然的”。
靳凡猜对了这个趋势。团北京市委调研组报告显示,北京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的特征之一,是“围绕高端产业聚集,顺应产业发展方向”,在京的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从事最多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19.1%,而其他行业人数比例均低于10%。
这些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北京北部和东部的城乡接合部。调研组发现了3个规律:多数分布在中关村、CBD及综合商业区等高端服务业密集区域;部分毗邻高校集中的地区;多数分布在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较发达地段。
调研组认为,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的聚集和从业特征,与北京市近年来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有关。北京以科技、文化创新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向,更多吸纳了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流动青年就业,一定程度上逐渐调整流动人口结构。
据调研组统计,这部分群体目前共73.2%毕业于京外高校,68.6%来自农村和乡镇。
近七成每天触网超过两小时,逾四成网络社交频繁
“95%以上的人员每天都会使用网络”、“近七成表示每天触网超过两小时”,调研报告用“该群体均能熟练使用网络”对这组数据作了评价。
刘彤显然是这一群体的典型。每天下班之后,网络成为生活的关键词:通常的娱乐方式是玩游戏、看视频,与好友互动则通过刷QQ空间、朋友圈,她偶尔也给家里打电话沟通近况。因为通讯主要依赖微信、QQ,所以“每个月话费不超过30块钱”。
网络带给她另外的便利,就是她在网上发帖招到了两名舍友。不过,刘彤并不常与她们说话,她更喜欢自己一个人玩手机或电脑。
与刘彤截然不同,靳凡每月的流量和话费加起来超过300元,“我喜欢这个行业,就喜欢交这个圈子的朋友。”靳凡告诉记者,“现在,有机会我就会和朋友聊天吃饭。”
在调研组提供的数据中,他们的行为再普通不过了。数据显示,86%的人员拥有智能手机,近90%的经常使用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并开通浏览微博。他们上网的主要活动包括浏览新闻、搜索信息、即时通信及收发邮件、观看视频、网络购物等。
调研报告披露,这一群体网络社交频率比较高,近两成人员参加过网上发起的兴趣类集体活动。这也正是靳凡的爱好。
事实上,他们恐怕并非甘于旁观的一群人。调研组发现,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还普遍关注网络热点问题,部分人员网络表达和行动力较强。
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调研发现,43.5%受访者表示曾参与过网络围观、人肉搜索、意见表达等网络群体活动,32.9%有“发帖被大量转载”、“微博评论社会现象吸引大量网友关注”或“制作的视频被大量下载或浏览”的经历。
收入与京籍青年接近,发展型支出比重大,月均保有储蓄或结余1246元
对于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而言,实现纵向提升的“梦想”是北京的另一个代名词。调研组发现,从他们的支出结构上,这一点体现得愈发明显。
在毕业的第3年,刘彤重新圆了读研之梦。她报考了电子信息领域的在职研究生,“专业与自己的工作很有关系”。
“因为大学毕业那会也尝试过考研,但没有考上,家里负担又重,就直接参加工作了,但还是有那个心。”刘彤说,她利用双休日和下班后的时间去上课,3年的学费是3万元左右,“这笔钱要自己出,家在农村,并不宽裕,爸妈已经不可能再给自己钱了”。
刘彤算了一笔账,自己每月收入5000元,扣去1000元房租、其他生活开销,每月能存2000元左右。
这个收入尚属中等。调研组从不同行业、区域对80后非京籍大学毕业生、农民工及京籍大学毕业生三类群体各采样1000人,调查问卷统计显示,80后非京籍大学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4133元,接近80后京籍大学毕业生,远高于80后非京籍农民工。
调研组进而分析了支出结构,发现“基本生活支出、个人发展及交际支出、结余及其他”大约各占了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的三分之一。其中,用于住房、吃饭和交通的基本生活支出水平较低,月均保有储蓄或结余1246元,
上升的渴望在这一群体中更加显著。调研组发现,和同龄非京籍农民工、京籍大学毕业生相比,他们明显呈现出用于参加培训学习、移动通讯、上网、交友聚会等为未来积蓄力量及扩大交往空间的“发展型支出”比重较大的特征。
调研组分析,保持较低的生活开支和较高的储蓄结余,既体现了青年流动大学毕业生为未来发展进行积累的特点,也反映出这一群体对目前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性。
在靳凡看来,未来发展的考量,恰恰是他留在北京打拼的原因。他上大学的时候,就做过很多兼职,“一直想着自己在商业方面有一定作为”。他如今喜欢北京的拓展性,可以帮助怀有梦想的年轻人实现梦想,给各阶层的青年一个可能性,“如果在老家,我一定没有机会和平台做这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吉尔福德:培养适应环球工作环境的世界公民 下一篇:北师大学者:管办评视角下对教育3个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