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不能以模仿造就
——访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首席执行官沙利文
目前,全球有160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所学校选择剑桥国际课程,因此,对于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首席执行官沙利文(Michael O’Sullivan)来说,职业关系和特殊际遇使他能以更为全球化的视角看待包括考试改革在内的教育改革。近日,他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解读教育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教育永远需要改革
对于中国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沙利文表示了赞赏,但他同时认为,期望改革在某一天到位或是结束,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承认教育永远处在一个开发、改善的阶段,永远需要改革”。
沙利文说,他每个月会到不同国家,与不同国家的教育部门、专家进行讨论,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找到对自己的教学大纲、考试方法、学校教学情况感到完全满意的一个国家。即使那些受到全世界认可的教育水平高的国家,他们的政府和社会对于教育也不是完全满意的,他们最担心的是小部分在学习中落后的孩子赶不上来。所以,“现实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全面成功而不需要改革的,也就是说,教育改革、教育改善,没有一个最后的目的地”。
沙利文分析说,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管公立教育有多么好,社会对公立教育总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跟家长的思想有关,对家长来说,不管教育怎么好,孩子都需要更好的教育,“如果他没有接受更好的教育怎么跟别的人竞争呢?”可以说,这是一个全球家长的普遍心态,而不仅仅是中国家长独有的。
并不存在模范的教育制度
既然教育处在永远的改革中,那么在改革当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模仿与借鉴是否有意义呢?沙利文认为,“我们并不能在国际上找一个模范性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大纲,然后按照这个模范对本国的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
沙利文说,不能这么做的原因有三个:第一,世界上没有特别完善的教育制度。第二,就算一个教育制度在某一个国家进行得很成功,在别的国家、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完全地模仿不一定能适用。第三,是人们在解读和模仿中经常出现错误,人们常常会对某一个国家教育发达的原因产生错误的理解,而这种误解非常普遍。
对于第三个原因,沙利文以芬兰教育为例进行了分析。“大家都比较佩服芬兰的教育,这个国家的孩子们教育水平相当高。多年来,尤其在西方,很多国家都说我们要学习芬兰,比如芬兰不那么强调考试,芬兰老师特别独立,想教什么由老师自己决定,不用听教育部的,老师地位高,所以教育特别好。这样的理论是蛮有吸引力,尤其对老师来讲更是如此,但是如果对芬兰教育的成功进行科学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芬兰对教师的要求特别严格,芬兰也有考试。我本人觉得芬兰教育获得成功的更重要的因素不是学校的因素,而是社会的因素,以及家长的态度等等。但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形是,大家往往只看到一些简单的原因,甚至是传说中的做法,然后就盲目地按照这些来模仿,进行本国的教育改革,这是错误的。”
教育改革要允许走回头路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英国英格兰地区进行的废除高中模块化学习的改革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需要交代的背景是,到目前为止,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为160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所学校提供的一直是螺旋式上升的线性化学习,几年之前,英格兰地区采取的也是这种线性化学习,即高中生下一年的学习和考试在深度和难度方面与上一年是递增关系。但是,前几年在西方国家,模块化学习变得非常流行。很多专家觉得这样的课程和考评方式可以减少考试给学生的压力,可以给学生更多机会,让学生更轻松一点。”
但是,几年后,模块化学习也遇到了问题。沙利文说:“模块化学习在理论上是非常好,但在实际中并不怎么成功。英格兰在模块化学习和考试中遇到的问题是,虽然学生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宽,但技能不一定越来越深,更糟糕的是学生学完、考完一个模块后就忘记所学,或者考完一个模块后分数不是很高,学生和家长就想再考一次以提高分数,这样就让学生的学习进程变得很混乱,同一学年中有的学生在准备新的考试,有的学生补考,而且考评和考试占的时间也越来越多,用来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据我了解,不仅英格兰,现在一些曾经积极进行模块化教学的国家现在也在另想办法。”
一般来说,人们对改革的态度是“开弓没有回头的箭”“好马不吃回头草”,但英格兰的做法却给我们以启发,即教育改革也要允许走回头路。
要避免考试本身成为教育的目的
沙利文表示,不只是中国,事实上在全球许多国家,把考试本身当作教育的目的,这种情况几乎无法避免。其实,学科分数高,却办不了事儿的“高分低能”学生不仅让中国困惑,所有的国家都会遇到。“有一个对考试的说法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但根据我的经验,这种说法更加准确的表述是:不考就不教。这种困境的存在,需要我们更明智、更谨慎地设计考试,从而对这个问题有所限制。”
如何设计考试呢?沙利文说:“考试的设计要尽量鼓励学生去掌握他们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鼓励学生去背很多将来没有用而且很快会忘掉的知识。”他认为,学校教育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估构成的三角关系,教育的所有改进和改革必须兼顾这三方面因素,孤立地改变某一个因素都将收效甚微。
沙利文认为,改革要面向21世纪开发全新的课程和考试,从而让学生具备21世纪所需的技能。“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必须仔细评估什么才是‘21世纪技能’。剑桥已经对可以找到的有关21世纪技能的所有文献资料进行了分析解读,自己也开展了多项研究。我们发现,很多大家认为属于21世纪的技能可能并不真正属于21世纪,但是,包括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在内的许多技能无疑都对学生在大学和毕业之后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样的技能应当给予鼓励,其中一种鼓励方法就是在考试中进行考核。显然,确保考试是对有用的、必要的学习给予鼓励、认可和奖励,这样就会尽可能避免让考试本身成为一种目的。”
沙利文特别赞赏中国取消文理分科:“因为我觉得在21世纪,我们并不能把孩子分为理科或者文科。因为理科、文科这种思想来自教育界,而不来自于工作领域。事实上,未来的工作需要有很多共同的能力,必须很熟悉IT,必须有自信,还必须能面对新问题、分析新情况。在这样的未来,我们怎么能把16岁的学生分成文科、理科呢?”
教育改革要关注趋势性问题
对于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特别是高中生选择出国留学这一现象,沙利文表示,更多孩子去国外接受教育,不只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而是全球的发展方向。每年,在全世界各个角落,许多孩子会把他们教育经历中的一部分尤其是高等教育放在自己祖国以外的国家进行。“出国留学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趋势,不止在中国,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因为全球化,家长得以有机会考虑孩子可能适合的其他的教育制度。作为家长,考虑自己的孩子怎么做才能最好,怎么样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机会,那是很自然的,很正常的。”
沙利文说:“我不会因为自己是英国人,就简单地宣传去英国留学。如果我是孩子的父亲,我不会从选国家的问题出发,而是帮助孩子明确他需要学习什么专业,之后再考虑哪一个学校比较适合他的这个专业。学校决定之后,这个学校在什么国家就去那个国家留学。”总之,专业比学校重要,学校比国家重要,导师比学校重要,这一全球化趋势中的就学选择,其实也是各国教育改革需要关注的地方。
沙利文认为,还有一个趋势需要得到关注,就是数字技术在教育评估中被越来越普遍的应用。“整体上,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趋势,为将来更好、更快、更低成本、更灵敏地实施学生评估带来了巨大潜力。例如,计算机适应性测试和虚拟现实都为教育评估开启了新的可能性。不难想象,未来的教育和评估将100%实现数字化,剑桥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测试。但是,如果方式不当,数字化评估也存在某些风险。其中之一是有可能出现高频度、低成本、评分仓促的学生评估,还有另一种风险则是那些不易借助数字化方式评估的重要技能未能得到足够检验。例如,针对长篇幅书面答案的高品质机器评分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并且在多数情况下尚无法应用于重大考试。”需要强调的是,数字化评估并非以前简单的标准化考试,它将应用更多的互联网理念,而如何跟得上这一趋势无疑也向各国教育界提出了挑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