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百位弟子与文艺理论界泰斗作最后道别
童庆炳一颗“童心”为人师(人物)
童庆炳(右)与弟子莫言。资料图片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夫子人格宜为天下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先生学识堪称百代师。”
挽联中人为童庆炳。
童庆炳1936年出生于福建,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他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是高校文学院的权威教材。他执教50余年,桃李满天下,其中不乏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建等名家。6月14日突发心脏病,溘然长逝,享年80岁。
6月18日,八宝山,百位弟子与他作最后的道别。
“上课是人生的节日,哪里还有一种职业比这更幸福呢”
“觉得上课是人生的节日,天天上课,天天过节,哪里还有一种职业比这更幸福呢?”童庆炳曾说,他有一个愿望,不是死在病榻上,而是有一天正讲着课,突然就倒在了讲台旁,抑或是学生的怀抱里。
童庆炳常说,课堂上,老师须用学识、风趣、手势乃至恰当的笑和突然的严厉抓住学生的心,当然,“最重要的是你的精神状态,你讲的是一个重复了多遍的问题,可你必须兴致勃勃,就像自己也是第一次遇到。因为,你的感觉必须与学生同步。”正因有如此精神,童庆炳把枯燥无味的文艺理论讲得生动有趣,独树一帜。
莫言曾如此回忆童庆炳先生对其在文学上的启发:我记得童老师在讲授“形式和内容的互相冲突和征服”时,曾经举俄国作家蒲宁的小说《轻轻的呼吸》为例。我一直也弄不明白这堂课为什么如此难忘,直到近两年才省悟到,这堂课里实际上包含了一个小说秘诀,那就是:轻轻地说。
在童庆炳看来,上课是一门艺术,一门高级的艺术。
对待这门高级的艺术,不仅要用心,还要心存敬畏。几十年来,童庆炳始终坚持上课前的晚上,或上课当天的清晨,洗一个澡,添几分精神。而且平时可以穿得随便,可一旦走上讲台,一定要穿上最好的服装。童庆炳有几身西装,真过节时,倒很少穿,可上课时是一定要穿,“这是你的节日,此时不穿,何时穿?”
“在学生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在学生取得荣誉的时候,退到身后”
童庆炳有很多的头衔,早些年,有人称呼他为“文坛教父”,还有人称他为“文艺理论界的泰斗”,而近两年,童庆炳的头衔前往往都会被加上“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导师”。
对于自己是莫言导师的身份,童庆炳始终低调。2013年,在受聘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的典礼上,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的莫言有感而发:“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在学生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在学生取得荣誉的时候,退到身后。”
是的,一个老师的荣光正是来自于培养了足以超越自己的学生。在学生眼中,童庆炳是一个真正的师者,授业解惑,更传道。
姜洪真是童庆炳生前指导通过论文答辩的最后一位博士,她的论文研究的是《文心雕龙》,童老师从论文框架到行文措辞一一把关。就在她顺利通过了答辩半个月后,老师与世长辞。
在童庆炳的文艺美学思想中,他一直推崇李卓吾等人的“童心”说,教导学生,研究文艺理论和美学的人应当懂得尊重童心,始终葆有一颗童真之心。“他把这些不仅用于文艺思想的建树中,而且用于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回忆。
童先生一生喜爱山水,最欣赏的是王维的那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因此,爱他的人都说:白云为被,蓝天为窗,长城为枕,高山为床,讲了一生的课,先生其实是回家休息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各地高考加分考生公示透视 各省份公示信息... 下一篇:专家建议促进教育均衡要从提高教育质量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