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大踏步走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最前列记锦城学院十年来的创新培养之路

大踏步走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最前列记锦城学院十年来的创新培养之路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7-1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作为高端人力资源集中之地,有责任和义务推动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的创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自2005年建校以来,就把创新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有机体系中,作为学校三大教育之一的“三练三创”实践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经过十年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锦城学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培养大格局,各种创新创造成果层出不穷,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一、创新培养的理念

锦城学院认为:高等学校不仅应该是人类文明(包括科学、技术、文化等)的传承、传播者;同时也应该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创造者。因此,不断发展新的知识,不断取得各项创新,不断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应该是高等学校工作的题中之义。

锦城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培养工作,建校以来,就把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创业”精神和能力作为学校三大教育之一的“三练三创”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创新一个教育学原理——“长板原理”,以理念支撑创新

在“学校谋特色,学生谋特长”的“锦城精神”基础上,锦城学院根据人才成长规律,打破了管理学上“木桶短板原理”的束缚,提出了在教育和人才管理上的“长板原理”。即:一所学校、一个人,在其基本面可以的情况下,其成功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最长的那块“板”。学校要帮助学生发现长板,促进学生发展长板,鼓励学生发扬长板,使他们的亮点更亮,特长更长,使拔尖的人才“冒”出来。

锦城学院创造了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发扬长板、包容缺点”的氛围;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不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人,让每个人都能各尽其才,各展其长。如:电子系的余晟睿、吴宇廷两位同学自主研发制作了我校第一台3D扫描成像打印机。尽管余晟睿同学在部分课程学习方面有缺点,但是学校支持他对科技发明制作的热情,教师指导他进行研发制作,鼓励他大胆创新、发挥“长板”。这台自制的并联式轴连3D打印机还得到了四川大学、电子科大等专家的认可,打印性能与从美国进口的20万一台的3D打印机相当。我校无人机的学生制作团队在飞机设计组装、试飞过程中、调试中经历了种种困难,但学校继续为团队提供场地、技术和资金支持,鼓励他们追逐梦想。

二、创新培养的课程教学

十年来,锦城学院创新培养不断取得新突破,在课程教学上有一系列的举措。

(一)大力推进“三大教学改革”,以改革推动创新

为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锦城学院大力推行以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为重点的“三大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根据社会需要和知识的更新和发展重组板块,包括内容和顺序。通过去掉、调整、增加、嵌入,做到“接近前沿、立足应用,上下衔接、减少重复”。——“去掉”陈旧的、落后的、重复的、无用的、定位模糊的内容;“调整”前后左右不够衔接的内容;“增加”学科前沿的、与实际密切结合的、能够指导社会实践的新内容。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嵌入”社会认可的考试内容,包括国家认可的英语四六级、托福、雅思、计算机一二级、普通话等,也包括用人单位认可的各类行业从业资格证书(如会计ACCA、CPA、建筑设计施工等)等。学院把国际认可、国家认可、社会认可、雇主认可的各类考试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

在教学方法方面,锦城学院认为: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抓手。在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是决定性因素。锦城学院吸收国内外名校的先进经验,在传统讲授教学法的基础上,于全校范围内推行“六大教学法”,即: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问题导向法、模拟仿真法、以赛促学法、在线教育法。坚决杜绝“填鸭式”、“注入式”、“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方式,杜绝照本宣科、一坐到底、仅宣读电子教学课件等教学行为;达到了教师启发式教学与学生探究式学习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

在教学评价方面。锦城学院认为:考试和评价是一根指挥棒,这根指挥棒怎么指挥,学生就怎么行动。要培养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就必须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锦城学院坚决反对“唯分数论”。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采取多种方法实施考核。考核评价实行“两个并重”。一是在考核方式上,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并重,重视过程管理;二是在考核内容上,标准答案和非标准答案并重,而不是单一地、教条地、死板地使用传统的非A即B、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零和思维”。

此外,锦城学院还解放思想,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成绩。

通过三大教学改革,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鸣的教学改革新局面。

(二)建立健全创新培养机制,以机制驱动创新

1.建立跨学科(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机制

锦城学院以社会需求为本位,以岗位调查和岗位分析为起点,把传统的“学科→专业→专业方向→就业”的专业设置逆向翻转,变为“就业岗位→专业方向→专业→学科或跨学科”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改变了原有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状。学校对500余家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工作进行深入分析,整理出社会急需的近2000个工作岗位,并将这些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一一列出,形成了《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新生入校时人手一册,据此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根据岗位要求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教师根据社会岗位的要求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校据此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这项改革受到各级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兄弟院校、以及多家用人单位的欢迎。

例如:文传系根据全媒体时代的市场需求和岗位要求,培养技术型文科人才。这类人才需要同时具备新媒体操作技术和文学写作能力,是跨学科人才。其课程体系设置包括文化写作、网络技术和广播电视三个大类,其校内实践平台涉及报纸、电子杂志、网站、电视台、公司等16个平台,还有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记者站、四川经济日报社等45家校外实践基地。目前,文传系的“全能记者团队”已成为中国新闻社、四川日报社等传媒行业用人单位的“新宠”。

2.力推“四大合作”,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

一是大力开展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和国内外高校的“四大合作”。锦城学院先后与四川省商务厅、成都市高新区、四川省企业联合会、四川省旅游协会、华西集团、路桥集团、东方集团、川航集团等6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二是创新“五种人才培养方式”。即:“按企业岗位需要分类设专业方向培养”、“按企业特定需要合作定向培养”、“‘项目+人才’的打包式合作培养”、“虚拟公司创业平台培养”、“产学研真正融合人才培养”五种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很多学生不仅不须要付费参加岗前培训,实习企业还必须付出较高实习津贴才能招到实习生,解决了长期困扰高校的学生实训、实习和就业难题。

三是按照“共建、共有、共管、共享”的原则,与企业合建实验室,共搞项目研究,技术攻关。包括与四川移动共建通信实验室,与中国电信共建云计算和物联网实验室,与美国ECWise公司、用友软件、金蝶软件等共建ERP实验室、金融管理实验室,与普什、宁江机床公司等共建机械实验室,与青白江人民政府、美凯龙公司共建物流实验室等。

四是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制定了《教师双向进修制度》,要求来自高校的教师要通过自修行业资格证、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管理或技术方面活动等形式到业界进修,以获得一线的实践经验;来自业界的教师要通过进入高校进修听课、岗前培训等方式,进行理论知识和教学理论与技巧的培养,使其尽快与教学岗位相接轨。目前,锦城学院的师资队伍,既延揽了四川省优质高校的大批名师,又荟萃了众多行业精英,已形成了一支知名学者和业内精英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的“三结合”师资队伍。其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已近50%。

3.阔步走在教育变革前沿,形成以前沿拉动创新的机制

锦城学院敏锐地洞察教育变革方向,努力站在教育变革创新的前列,未雨绸缪,主动出击,积极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推动了两项变革。

一是积极推行“翻转课堂”的建设。早在2010年,我校就已经开始尝试“在线教育”,利用Moodle平台开发了“海量平台教学法”;2012年,在可汗学院的带动下,我校开展了数字化教育革命,形成了“网络在线教育课堂”。去年,学校进一步推行“翻转课堂”,鼓励教师利用自己制作的视频进行翻转,利用MOOC视频或教育部精品课进行翻转,或将上述资源予以改编后进行翻转,以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模式作为校园课程。我校的“翻转课堂”有“一个结合、两个再造、三个自主”的三大特点:“一个结合”是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两个再造”是指教学视频再造、教学过程再造;“三个自主”是指学习时间、地点、内容由学生自主决定。按照这个原则,我校计科系已经有5位教师的6门课程上线。

二是创造性地利用大数据作为因材施教的突破口。目前,我校已经成立了大数据中心,有计划地进行教育数据的收集、挖掘、分析、利用。例如:学工部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行为特点,研究思想工作方法;招生办通过大数据分析各种招生宣传方式的优劣,优化了招生宣传方式。我校电子系和计科系还利用专业优势,召集了多次颇有影响力的大数据、物联网学术会议。我校与四川省高新技术国际交流促进会合作,成立了“大数据校企联盟专委会”,这标志着我校在信息化教育变革时代已经走在了前列。

三、创新创造的氛围

1、创立“一号议题”,形成以成就激励为主要特点的创新激励机制

除常规的对创新、创造、科研、竞赛有专门的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支持和奖励外,锦城学院还从现代激励理论中汲取营养,密切结合高校师生的心理特点,研究广大师生的发展需要,重视对广大师生成就需要的调动和满足,学校专门开设“校务会一号议题”,用于展示广大师生和各级组织的创新创造成果。截至目前,已有80多位同学的创新创造成果在“一号议题”展示,释放除了鼓励师生创新创造的明确信号,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在校园内外引起很大反响。2015年03月11日,《中国青年报》以《校务会上的“一号议题”》为题,专题报道了此事。

2、营造多方联动,万众创新的大好氛围,以氛围带动创新

锦城学院以改革和创新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两大法宝,大力营造创新创造氛围,形成了学校,各系、部、中心,广大师生多方联动,万众创新的大好氛围。学校鼓励师生敢于“异想天开”,敢于“不成体统”,尽力为师生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宽松环境。如学工部为广大学子免费开设的向日葵特训营,设置创新思维、发明技法讲授等课程,全面提升学子创新创造能力。

四、创新培养的政策

我校鼓励锦城学子创新创造,并为其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孵化一批高质量的学术科研成果,2011年,学院正式发文《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关于切实推进大学生科研计划的意见》,学院设立100万元学生科研经费,先行启动、支持100个学生团队进行科研项目。设置“三创”实践奖,“科研创新奖”大力表彰勇于创新创造的同学,并向在创新创造方面表现特别突出的同学颁发“校长特别奖学金”,如获得2014年度校长特别奖学金的余晟睿和程一铭,在创新创造、勇于实践等方面堪为全校同学的表率。

五、创新培养的成果

建校十年来,锦城学院创新培养取得丰硕成果,下面仅就学生专利获得、科技制作发明、赛事获奖三个方面做个简要介绍。

1.专利发明

近年来,锦城学院涌现了“人人有专利、各个有发明”的2011级机制5班“最牛发明班”;不仅学生发明,宿管阿姨也有发明,刘德萍阿姨发明的“储物镜”还收到了四川省知识产权局组织的展览会邀请;此外,学校办公室周爱萍主任与电子系黄知虎同学共同发明的“出租车连载提示器”也获得了国家专利。截至目前,我校师生共申请国家专利117项,锦城学院师生共鸣、万众创新的氛围已经形成。

2.科技制作发明

机械系“SURGON”科研团队制作的人型机器人可以完成整套复杂的舞蹈动作表演,并开始向智能化方向研究迈进。

机器人研究所制作“会送花、会倒茶、会聊天”语音智能迎宾机器人“锦城小丽”,机器人的语音智能控制和单片机控制系统体现了锦城师生创新研发的新高度。

电子系近年来产生28项学生自主研究制造的科技作品,包括3D扫描成像打印机、可变形机器人、无人驾驶飞机、北斗导航行车记录仪、3D智能手臂等前沿科技产品。

机械系刘亚同学和伙伴自主研发的"无碳小车"科技作品,并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四川赛区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计科系张云飞和同学一起成立Cuke新媒体工作室并研发属于锦城师生自己的校园服务应用“IN锦城”APP,并在各大手机应用市场上架提供下载。

3.文科创新

不仅理工科创新,文科也创新。我校通过“就业岗位→专业方向→专业→学科或跨学科”的“逆向革命”,创新跨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文学与传媒系根据融合媒体时代的市场需求和岗位要求,培养“技术型文科人才”,使学生同时具备新媒体操作技术和文学写作能力,成为跨学科人才。文传系的“全能记者”现已成为川内媒体争抢的“香饽饽”。

4.创新赛事获奖

十年来,“锦城学子”参加各类创新赛事,共获校外奖项3904人次,其中国家级727人次,省级990人次,市级749人次,县区级1438人次。

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支撑,高等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也必须依靠创新。锦城学院将一如既往地努力,争取多出创新成果,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也希望教育厅领导能够在政策及其他方面帮助锦城学院,让锦城学院为我国的“万众创新”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切实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学... 下一篇:中共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