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开国领袖与山师的情缘——谨以此文纪念毛泽东主席参观我校科技成果展55周年

开国领袖与山师的情缘——谨以此文纪念毛泽东主席参观我校科技成果展55周年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7-08

这是一张普普通通的照片,她真实记录了山师人艰苦创业的历史瞬间;

这是一张无比珍贵的照片,她承载着开国领袖关怀山师的一段情缘;

这是一个科研强国的历史缩影,她镌刻着一代代山师人的难忘记忆和永远怀念。

毛泽东主席参观山师科研成果展

1960年5月4日,这是山师65年发展历史上特别重要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在济南珍珠泉礼堂参观了学校科研成果展。

20世纪中叶,中国正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伊始,处处百废待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以雄才大略和极大热情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恢复生产、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道路。

1957年,前苏联、美国相继发射了自己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消息,震撼了全世界。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以他诗人的豪情和伟大的气魄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于是,中国科学院牵头开始了人造卫星的规划研制工作。

当时的山师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投身国家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半导体研制工作就是山师最早开展的科学研究方向之一。据当时参与组织半导体研制工作的孙慕贞老师回忆,1959年物理系物理教研室的几位教师和学生,根据国家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着手研制半导体材料、器件和单晶硅制备技术。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严密的技术封锁,当时要搞这样的高精尖技术,谈何容易?!然而,山师人不畏艰难,勇敢挑战,牢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教导,凭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在一无技术、二无资料、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因陋就简,自己动手,收集资料,潜心研究。教师们不计任何报酬,不顾条件简陋,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夜以继日,反复试验。尤其是单晶炉的研制,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最终成功研制出的单晶硅结晶炉,在当时,可以算是一件重大的科研成果。

1960年春末夏初,毛泽东主席再次到山东视察。虽已年过花甲,但他仍然坚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这也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20余次视察山东,在济南停留时间较长的一次。在济南珍珠泉礼堂的一间展室里,山东大学和我校部分科研成果提前做好了布置,等待毛主席参观。这是主席特地要求的,他希望了解山东科研方面的情况。

1960年5月4日,毛主席在时任山东省委书记舒同和省长白如冰的陪同下,径直走到我校展位前。我校青年教师韩爱民向毛主席和其他领导同志介绍了单晶炉的研制情况。毛主席问韩爱民:“你这么年轻也能搞科学研究?”韩爱民脱口而出:“主席教导我们解放思想。”主席微笑着点点头,露出了赞许的目光。他微躬前身,仔细听着汇报,并时常插话询问国外研究情况如何,我们的水平如何等等。

新闻记者的镁光灯,定格下了这一难忘的历史瞬间……

单晶硅结晶炉的成功研制和毛主席的参观肯定,激发起山师人的科研激情和创新精神。物理系在原有物理教研室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半导体生产车间,并组织小规模生产。据悉,在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就用上了他们生产的晶体元器件。“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从此正式进入到了太空时代。山师的半导体元器件生产也成了国家电子行业的排头兵。特别是3DD系列低频大功率晶体管和3DG系列高频大功率晶体管受到国家军工部门的广泛采用,得到当时电子工业部的推荐和扶持。此后,山师陆续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题、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在内的一系列相关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得了20余项发明专利和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研制成功的高反压功率三极管、大台面晶闸管、硅靶摄像管、快速晶闸管等投入生产,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国防事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山师人为毛泽东主席塑像

1967年,全国兴起了建“红太阳纪念馆”、为毛主席塑像的热潮。山师人也组织了专门设计制作小组,开始准备为毛主席塑像,并邀请北京美术公司的雕塑家张松鹤先生到山师主持设计建造工作。经过多次征集小样、修改、放大,最后在50多个方案中,选定了现在矗立在学校东方红广场上的这尊造型。

建造主席塑像在当时是一件大事,仅塑像的形象就引发了参与设计建造人员的诸多争论。据一位当年参与这座伟人塑像建像工作的建筑师褚璞回忆:“当时有很多济南雕塑家参与了设计,我记得有50多个方案。”争论具体到每一个细节,“被风吹起的衣襟是朝东还是朝西?这关联到‘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的问题;左脚在前还是右脚在前?都有不同的意见。争来争去没有结果,最后大家还是选中了我校一名学生设计的高2米左右的雕像小稿。”“雕塑家设计出小稿,只是定下了基本造型形象,但放大为巨型塑像,还需要考虑建筑材料、防震等多方面,这就需要建筑师、工程师的共同参与。”

塑像过程正值济南的炎热季节,山师人抱着一颗崇敬的心,精心设计,从塑像结构、比例关系、动态、气息、面部表情刻画到每一条衣纹、每一个细部,都认真研究、仔细推敲、反复修改,直到众人满意为止。在褚璞保留的《施工总结》上,详细记载着大小塑像的各部尺寸对照:“头长、脚长、肩长”,“下巴-眉弓”,“大衣口袋处周长”,“手指到地面”等各处细节均无遗漏。

据年逾八旬的李振才回忆,雕像灌注水泥时,部分教师、学生齐动手,来自校外的一些水泥工忙着“上大泥”,还有十几名解放军轮流站岗保卫,大伙齐心协力,白天黑夜连轴转地干个不停。大家是在用真情、用心血、用汗水、用智慧创作。很多工程师、教师、学生吃住在施工现场。精心倒模,精心浇铸,精心刻凿……终于赶在1967年10月落成揭幕。当年10月25日,由山东师院革命委员会等主办的《黄河评论》,扉页就是一张毛主席塑像落成揭幕的大幅照片,上面写有“敬祝伟大导师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的红色大字。这幅照片记录了群情振奋、万众欢呼的恢宏瞬间。

从此,这座由彩色水泥、白石子、松香石、黄沙建造的毛泽东主席塑像成了山师的名片和标志性建筑之一。

时光荏苒。毛主席参观我校科研成果展已过去55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已在轨飞行45周年,毛主席塑像落成也已近半个世纪,这些精彩宝贵的历史瞬间已深深熔铸为山师人对开国领袖的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

岁月如梭。山师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的品格风范、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尚功精神,栉风沐雨,愈发光彩熠熠。

55年来,东方红广场上的这尊塑像见证了山师改革发展的历史和今天,也必将见证山师人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豪迈和激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首家粤东西北发展研究院落户华师整合学科资... 下一篇:2015年度第一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通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