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7日拉开帷幕,像往年一样,高考第一天,社会舆论的焦点都集中在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上。命题方式开放的材料作文再度成为今年高考作文主流,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话题开放的材料作文能否真实检验出考生的综合素质再度引发社会讨论。
“你认为的最难作文题是什么”,“那些不知所云的高考作文题”,“哪省的作文‘最坑爹’”……昨天中午,2013年高考第一场语文科目的考试结束后,各省的高考作文题目再度在网络微博上引发议论。
观察当天上午出炉的各地高考作文,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的材料作文依旧成为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主流,但是就是这些“不限题目、不限体裁”的开放性题目却遭到不少考生和网友吐槽。
比如,在网友感叹“难写”的北京作文题中,作文材料从“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切入,科学家和文学家在简短的对话中设想爱迪生该如何看待如今的“手机”。
同样遭到考生抱怨的还有广东的作文题目,以“捐助”为主题的材料中,对于来自别人的慈善捐赠,三个家庭分别表现出“欣然接受”、“承诺偿还”和“谢绝好意”。同样开放的考题还有,江苏卷的“探险者与蝴蝶”,浙江卷的“三句话看青春”,辽宁卷的“沙子与珍珠”,重庆卷的“大豆与豆腐”等等。
“材料晦涩,不知所云”,“题目开放,发挥空间大”,“题目开放,难度更大”……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引来了网友态度不一的评价。但是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开放性的材料作文是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今年的作文命题也体现这一趋势。
“比如广东的题目中,三个家庭对于捐助有三种不同的回答,没有预设的是非前提,考生可根据自己支持的观点,选择自己的角度写作,自圆其说即可。再比如,北京题目中,考生可以从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技术革新的不同理解,从创新、创造的角度切入都可以。”熊丙奇说,材料作文留给考生更为广阔的思辨空间,在发挥平台扩大的情况下,考生抱怨“难写”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的思维惯性。
熊丙奇说,长期以来中国学生都是以应试的思路对待高考作文,不习惯于不设框架、不设主题的考察方式,应试教育体系培养出的学生,在日常的作文写作中也习惯了主题先行的模式,不适应就一件事情给出自己的观点,保持独立的思考。
相比于过去命题作文的单一主题和条条框框的写作要求,如今的材料作文无疑更注重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也给了考生提供了更为灵活自由的发挥空间。但是,在专家看来,如今各地颇具新意的作文命题方式依旧还有“新瓶装旧酒”的痕迹。
“有些作文题目,看上去出材料很特别、很新颖,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思维空间,但是实际上,脱去华丽的外衣,实际给出的还是一些老话题。比如,全国卷的‘真诚与友善’,新课标卷的‘经验与勇气’等等。”
熊丙奇说,从今年的全国作文命题情况来看,一些题目还是没有摆脱“主题先行”的老套路,而这导致的结果就是考生的作文主题千篇一律,无法创新。
“比较典型的就是山东的作文题目,材料为一个刊物上有个咬文嚼字的专栏给莫言等很多作家的作品挑错别字,他们虚心接受,要求考生根据这段材料自选角度撰文,可以想象,所有学生的作文必然千篇一律,书写虚心的美德。”熊丙奇说。
有分析称,材料作文的命题出发点,是给学生以更开放的思辨空间,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给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既然如此,出题者和阅卷者就应该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如果题目形式上开放,而命题者和阅卷者自己却预设好了单一的“正确答案”,开放了的作文题目也将失去意义。
熊丙奇说,在应试教育体系中,无论是备考阶段还是应考期间,怎么能让作文写的让阅卷者满意,拿高分,成为学生和老师对待高考作文的共同目标。这种教育模式下写出来的文章,“假大空”的成分自然就更多。
“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平时缺乏生活实践的学生,他们在接触社会、观察问题方面都比较欠缺,如何逃离‘编作文’,写出真情实感,这不是改一下作文命题方式就能解决的问题。”熊丙奇说,在应试教育大环境的背景下,目前需要做的是推动整体教育模式的改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今年内地高考弃考学生约100万 弃考率维... 下一篇:江苏省44万考生参加全国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