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④
“科技小院”里的研究生——中国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纪实
研究生在指导农民种玉米。资料图片
“农业生产实践的经历,让我长了不少本事,也让我的研究目标更明确,就是从农民的需要出发。在田间地头更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第一手数据。”
“学生运用背景知识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自己的科研积累第一手资料。”
高产高效创建试验造福“菠萝地海”
近来,广东徐闻前山镇甲村村民彭德灿的试验地里,菠萝长势旺盛,硕果累累。自从实施了“设施水肥一体化”栽培,水肥管理变得轻松多了,彭德灿只要轻轻一按电闸,施肥的事就轻松完成。让彭德灿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节省一大笔人工成本的,也是让他感激不已的人,是驻守在当地“科技小院”里的中国农业大学几名年轻的研究生们。
徐闻地处祖国大陆的最南端,是我国著名的“菠萝之乡”,漫无边际的菠萝就像绿毯毡铺满大地,被称为“菠萝地海”。
三年前,就在这一望无际的“菠萝地海”里,中国农大、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与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携手,建起了全国第一个以热带作物为对象的“科技小院”。
中国农大资环学院教授李晓林主动请缨南下,将本校河北曲周“科技小院”的模式复制到广东徐闻,带领研究生在这里开展菠萝、香蕉等热区经济作物的高产高效创建试验。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甲村曾是徐闻最富有的村庄,以菠萝、甘蔗最为出名。但当地农民基本靠天吃饭,粗放型耕作多年后,土地逐渐贫瘠,渐渐比不上县里刚开发的村庄了。
“这里的农业发展是热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缩影。”李晓林希望以菠萝、香蕉等热区作物为重点,以“科技小院”为平台,通过指导农民合理施肥、引进先进技术、遵循科学方法等途径,帮助他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产增收。
经过实地调查,“科技小院”为甲村菠萝种植开出了节本增效增收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处方。
经过两年多努力,“菠萝地海”“水肥一体化”试验获得了成功。2013年春季的测产结果显示:菠萝亩产达到4928公斤,商品果率达96%。徐闻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柯开文肯定说,“水肥一体化”技术比传统方法种植菠萝增产19%以上,且成品果率有效提高。
“我们的目标是最终探索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农户’一体化的高产高效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合作模式,实现我国热区作物的高产高效和现代化可持续农业。”李晓林对未来充满信心。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户走进“科技小院”,参加“农民田间学校”,体验“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培训。
“我们不仅学习农民的好经验,还会及时发现实际生产中的科学问题,通过田间实验、实验室来分析、解决。”中国农大研究生张江周坦言,在开展技术指导的同时,“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也学到了许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田间地头劳动实践激发科研灵感
“科技小院”起步于河北曲周。
2009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县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在白寨乡挂牌。刚刚被录取为资环学院硕士研究生的雷友和曹国鑫先后住进了白寨乡。
河北曲周是中国农大开展校地合作历史最长、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的地方。1973年,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代农大人在这里开始“改土治碱、造福曲周”的伟大事业。不仅使盐碱滩变成了“米粮川”,更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专家、教授、博士、硕士,创造了校地40年长期合作典范以及和当地人民水乳交融的感情,形成了铭刻在学校师生和曲周人民心中的“曲周精神”。
“双高”示范基地揭牌后,农大师生也再一次扎根农村,为“双高”创建活动提供科技支撑。为了方便农民获得实用科技,农大师生与当地农技人员在村里建起了“科技小院”,硕士研究生住进村里,为农民朋友提供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
首批进村研究生雷友、曹国鑫都负责了近千亩农田的监控。他们天天蹲在玉米地里,白天在地里观测、采集数据,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咨询辅导,晚上把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撰写研究报告,为论文做准备。
那年夏天,曲周遭遇了大风降雨天气,许多玉米出现了倒伏现象。当村民吕增银急忙赶到自家玉米地时,却发现农大的师生早已在地头查看玉米受害情况。“过去,我们看到玉米倒伏后,就会把它们重新扳直了。”吕增银想起当时的情景,不无感激地说:“李老师、小曹、小雷他们就跟我们说,不能扳,一扳反而会让它折断,要让玉米自己生长。”这年秋天,吕增银家玉米亩产超过1300斤,比上年亩均增产300斤。
田间地头的劳动实践激发了科研灵感,绝大部分研究生到了二年级才能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一年级刚读一个学期的雷友和曹国鑫早早就明确了自己的毕业论文方向,分别是夏玉米和冬小麦的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与推广。
“农业生产实践的经历,让我长了不少本事,也让我的研究目标更明确,就是从农民的需要出发。”曹国鑫坦言:“在田间地头更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第一手数据。”
“在田间地头,学生运用背景知识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自己的科研积累第一手资料。”雷友的导师张宏彦副教授说,“从农民的需要确定我们的研究目标,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读研成绩好坏主要看农民有没有增收
从北方到南方,从小农业到大农业,从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从小农户到大农场……四年来,“科技小院”在河北曲周、黑龙江农场、吉林梨树、广东徐闻、广西南宁遍地开花,“高产高效”创建活动的覆盖面积、作物种类、服务对象正在不断延伸,社会影响、服务成效也日益显现。
与此同时,依托“科技小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模式也取得了实效。2013年,以“科技小院”为依托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探索,作为“农科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课题,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在农村读研,同学们几乎天天都要泡在田间地头,晚上写工作日志,记录一天的学习、生活,“因需要随时解答农民的各种问题,逼着我们不断自学,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判断我们读研成绩的好坏,主要是看农民有没有增收,农民满意不满意,因为被农民所需要,让我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刘瑞丽同学如是说。
“他们的这种充实更多地来源于每天面对的问题不相同,都有新的挑战。事实上,他们在生活上的收获也很多,从这一点上看,农村读研的经历是他们在实验室的同学没法比的。”曹国鑫的导师李晓林教授说:“学生在帮农民解决每一个具体的生产问题时,都已涉及了实验设计,都在无形中培养了自己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我觉得方杰同学的论文做得很好,可以通过!”2012年5月14日,“双高”示范基地2010级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会在曲周举行,看到导师们反复诘问和“刁难”,槐桥乡相公庄村的村民们急忙为方杰“申辩”。
“曲周县冬小麦水分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王庄村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高产高效关键技术试验与成果”,“新型肥料作玉米种肥的可行性探索及曲周县夏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科技小院技术推广模式分析”……同学们的论文都是结合曲周的研究和“科技小院”的服务内容展开的,精彩的答辩获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农民认可的同时,“科技小院”里的毕业生也成了就业市场的“抢手货”。徐闻“科技小院”刘亚男,去年毕业后成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技术员,她正在说服即将毕业的师弟严程明暂时放弃攻博来研究所工作,“我们所长怕他跑了!”
在广西南宁金穗“科技小院”,博士研究生李宝深还没有毕业,但他已经成为我国香蕉产业龙头企业——广西金穗集团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通讯员 何志勇)
《中国教育报》2014年1月8日第11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