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地方 > 北京 > 北京十一学校国际部开展“中国灵魂”教育活动

北京十一学校国际部开展“中国灵魂”教育活动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1-12

一起动手包粽子。

“每一个出国的学生心里都会有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日前,在北京市十一学校国际部的毕业论坛上,即将进入剑桥大学的郭大为被问到这个问题。

他回答说:“我最初的梦想特别简单,就是听别人说国外的教育比国内好。但是在准备出国的过程里,我的梦想逐渐变成了在我的研究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为人类作一点贡献。”

尽管还没有踏进大学校门,18岁的郭大为已经为自己的人生做好了规划:在国外读完博士,然后回国内的高校或研究所工作,致力于生物化学研究。

郭大为和他的同龄人们怀揣着各种各样的梦想,已经或者将要踏出国门。

找到最好的自己,是回馈社会的前提

对这个“出去太早”的群体,社会既寄予厚望,又不乏对他们一去不回,从而造成人才流失的担忧。

北京十一学校在2005年成立了国际部,学校除了考虑怎么把学生送出国,还要考虑怎么把他们的“根”留住。为此,学校将国际部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的人才,为那些即将出国的中学生打上中国的烙印,“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地走出去”。

不可否认,他们的确比之前的任何一代都崇尚自我。但换个角度来看,比起一些高考后才开始考虑如何填报志愿的同龄人,他们也更早地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三年前,郭大为在选择本部还是国际部时,也经过了足足半年的考虑。他先进入本部学习了一段时间,觉得实在不能适应“做一道题拐10个弯”的课程,于是转入国际部。在国际部,一名外教让他逐渐对生物化学产生兴趣,同时爱上了“在实验室里泡着”的生活,并进而成为“学霸”,成功申请到剑桥大学生物专业。

程加宁即将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她未来的职业理想是记者或者律师——做一个能够“替别人说话、给更多的人以发声平台”的人。“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社会上好像整体都有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担心。因为生活条件、生活方式都在改变,很多人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和以前不一样了,比较崇尚自我,不能吃苦。”程加宁说。但她觉得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回馈社会的前提,就是找到最好的自我”。

志愿服务,从功利到公益

和准备高考的学生相比,很多学生正是因为选择这条路而发现了自我。一方面,申请国外的大学需要有的放矢,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方向;另一方面,出于个人兴趣或申请需要,他们往往比同龄人拥有更丰富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志愿服务经历。而就在拥有这些经历的同时,很多人也经历了一个“从功利到公益”、认识自我的转变。

“只有做了,才能知道收获是什么。”对黄煜茜来说,高一寒假里的一次国际义工活动就完全改变了自己。今年2月,她到柬埔寨参加义工活动的第一天,98%的参加者都在交流会上坦言自己是为了获得一纸证明书来的;而在最后一天的分享会上,几乎所有人都能滔滔不绝地说起收获和体会,唯独忘记了证明书。

喜欢打篮球的胡远泽和樊禹杰也把他们的爱好和公益联系在了一起。每个星期,他们都要去附近的玉泉小学做两次助理教练,义务教孩子打篮球。这个想法的灵感源于NBA,因为每年暑假,NBA球星都会到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组织关怀行动,其中就包括教小学生打篮球。樊禹杰觉得,“篮球不只是一项运动,而是代表着公平竞争和拼搏的精神,我们想把这种精神传递给他们,让他们通过篮球获得快乐”。

无论在哪里,都需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

国际部的学生往往受西方文化影响更深。语文老师魏玉华就发现学生“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国家,说人家西方怎么样,美国怎么样,为什么我们这样”。

正是基于这种担心,十一学校将国际部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的人才,其中,“中国灵魂”被放在第一位。在课程设计上,数理化、经济学、商学等课以引进西方课程为主;语文、历史、地理等则以中国教材为主。用校长李希贵的话说,这些课程都是“与价值观有关系的”,能在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给予保障。

负责国际部的副校长吴凤琴坦言,要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养成式、浸入式”的教育,而不是说服教育。

从小学习书法的高一学生李双儿也觉得,“从内心里认同中国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了,在整个国际部都找不到几个愿意写毛笔字的人,但哈日、哈韩、追美剧、唱英文歌的人却特别多”。高一时,学校开设的书法选修课就总是因为仅有几个人报名而无法开班。

在国际部,像李双儿这样的学生正在为传播传统文化做着自己的努力:李双儿组建了书法社,常常会在学校里摆个摊位,让路过的同学都试着写几笔,过新年的时候裁出红纸让同学们学写“福”字带回家。经过几次活动,不少同学都对书法产生了兴趣。会打太极拳的董春阳,则从教零基础的同学打拳开始,现在已经把太极拳变成了国际部的常规课程。

事实上,在一些学生踏出国门后,会更加感觉到“中国灵魂”的重要性。即将进入美国西北大学的李慧在赴多哈参加“模拟联合国”大会时,因为正值春节,她被要求临时发言介绍中国春节的传统文化,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她做出了精彩的介绍。

“后来反思自己为什么能够脱口而出,就是因为平时做了很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作业’。”李慧说。

要记得自己是中国人,为国家作贡献

郭大为希望,能够像施一公一样,将自己学到的所有东西回来贡献给国家。不仅要做科研,还要培养更多的研究生。如同150多年前,第一位从美国高等学府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容闳的理想: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准备去美国的刘岱伟也这样认为。他觉得,未来的地球村里,很难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长久地定居。“居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在哪里,都要记得自己是中国人,可以为中国做点什么”。

程加宁觉得,身边很多人出国的动力,正是新时代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因为看到了中国社会的问题,并想要做出改变。因为“只有见识过不同的东西,才能真正选择自己想要的”。

“出国其实只是千万条路中的一种,没有必要把它看得太特别。出不出国,上什么样的大学,做什么样的工作,任何一种选择都和回馈社会不冲突。”程加宁说:“回报祖国有很多种方式,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会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随迁子女可在京报考高职 需满足五项基本条... 下一篇:小升初“黑话”词典——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