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天津大学第25教学楼一层大厅人头攒动。天津市和平区60余家知名企业带着1000余个工作岗位走进天津大学,参加由和平区政府与天津大学共同举办的“传递政府就业关怀,助推高校学子圆梦”系列活动“走进天大 相约和平”2009年名企高校人才招聘会。近2000名天津大学应届毕业生参加了招聘会,在这里寻找就业机会。部分用人单位还现场进行了企业宣讲。天津大学党委党务副书记杨贤金与和平区委副书记、党务副区长冯绍宽分别代表天津大学与和平区政府共同签署了人才智力合作协议书,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就业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根据协议内容,天津大学所有应届毕业生将纳入和平人才资源库,享受免费推荐工作岗位,提供人事政策、劳动用工咨询和档案、保险、职称等综合服务。同时,和平区还将根据天津大学毕业生的特点举办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免费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由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不定期进校园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宣讲,帮助大学生创业就业。天津大学还将在和平区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推荐学生到企业实习。毕业生见习基地也将成立,在吸纳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参加见习方面提供机会。双方还将博士后联合培养、专业学位教育、技术合作、工艺研发等方面发挥优势进行紧密合作。
“这是高校和政府、企业精英人才联合培养项目的又一新的尝试。”天津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贤金在协议签署后表示,“学校与政府联手,将更多地企业引入学校开展招聘活动,下力气帮助大学生解决金融危机下的就业难题,就是要达到‘政府高校搭平台,企业学生双受益’的目的。在帮助毕业生找到理想工作的同时,增加企业对学校的了解,为今后开展一系列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签字仪式结束后,杨贤金与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和平区政府领导同志巡视了招聘会现场,并参观了天津大学相关重点实验室。和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局局长黄艺敏,区人事局副局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田海嵩等出席了签字仪式。天津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雷鸣主持仪式。
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天津大学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双向”服务、“全程”指导、“全员”参与、“动态”反馈“四项机制”,扎扎实实做好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
(“四项机制”详见附件,下页)
天津大学强化“四项机制”扎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天津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示精神,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四项机制”,扎扎实实做好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
--完善“双向”服务机制,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一是加大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力度。学校安排专人搜集、整理、审核和发布就业信息,并通过就业信息网、求实BBS校务专区、《job weekly》电子周报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查询、就业政策咨询和进行职前培训,用人单位也能从网上掌握生源信息,提供岗位需求信息。2008年9月至今,共发布网上招聘信息1200余条,提供岗位21000个。二是建立“三级联动”联系网络。为确保学校-学院-学生之间的信息畅通,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统筹,以学院为单位,建立了QQ群、飞信群、BBS群等多重信息渠道,确保信息不耽误不遗漏。三是增强招聘会的针对性。学校根据学生就业专业的差异性,深入企业了解就业需求,有侧重地推荐相关专业毕业生;广泛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根据企业需求,分专业、有侧重地组织不同范围的毕业生参加。目前,学校已举办专场招聘会258场,集团招聘会6场,大型招聘会2场,700余家用人单位参会,较往年同期招聘数量和质量稳中有升。
--实行“全程”指导机制,提高学生就业实力。政策引导加强就业导向。学校在鼓励学生充分就业,自主创业的基础上,把鼓励和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作为引导重点。利用“北洋大讲堂”等活动,宣传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通过设立奖金等形式,鼓励学生到祖国重要行业和领域就业,参加西部建设和老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学校于2008年底设立“重点引导奖”,奖励在重点引导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一是开展第一课堂开展就业教育。学校自2008年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两部分,全部为必修课,分别面向大一、大三的学生。2008年起,学校将“诚信”列为学生的必修课,并签署《天津大学大学生诚信宣言》,引导学生诚信为学、诚信立身。二是开展课堂提升就业能力。定期举办“实习生洽谈会”、“职业导航月”等系列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实习和实践机会;邀请各界相关人士来校举办讲座和报告,指导学生科学合理设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2008年9月至今,共举办20余场专题讲座。
--打造“全员”参与机制,拓展学生就业市场。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制,加强组织机制保障。学校和各学院党政主要领导带头,调动一切力量拓展就业市场。学校领导与相关人员除加强形势研判,解决实际困难外,还主动走访东方电气集团公司、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等国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重点单位,加大人才输送力度;二是重点发动专业教师,主动推荐优秀学生。各学院将就业工作纳入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导师、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积极性,尤其是发动专业教师深入各行业挖信息、找岗位,借助项目合作等渠道主动向企业推介优秀毕业生。如建工学院的港口航道及近海工程专业、海洋与船舶工程专业,除免试攻读和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外,学生签约率近90%,其中专业教师提供的岗位数达1/3以上。环境学院、机械学院等开展专业教师与就业困难学生结对子等活动,帮助学生就业。三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广泛拓展就业空间。学校主动邀请各地校友来校招聘,帮助提供用人信息、推荐优秀毕业生,广开就业渠道,并联系校友为毕业生的异地求职提供便利条件,降低毕业生的求职成本。
--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需求。各学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电话回访、求实BBS、座谈等多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由学校统一进行分析和反馈,以此作为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改革和优化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学校已面向全国26个省市的500家用人单位发放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5000余份,举行座谈会20余次,对往届毕业生状况进行了解,及时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学校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不断开辟学生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产学研、省校合作、企业合作等多种形式,与滨海新区、中石化、齐鲁石化、山东潍柴动力等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已建立155个实习基地。此外,学校还全面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注重从源头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内蒙古乌兰察布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工作纪... 下一篇:许多职业院校开设了民族技艺相关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