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河北大学:一场微电影与思想政治课的幸福相遇

河北大学:一场微电影与思想政治课的幸福相遇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1-09

河北大学:一场微电影与思想政治课的幸福相遇1 

图为河北大学微电影《幸福阳光》拍摄现场。柴素芳 供图

的确,只有在体验的过程中,才能增强认知幸福、创造幸福和传递幸福的能力。正是在重视主体体验的思政课教学探索中,柴素芳和她的学生一起打开了领悟幸福的微电影之门。

在与微电影相遇之前,柴素芳探索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已7年。

从哈佛大学幸福课的传播,到中央电视台在街头随访路人“你幸福吗”,再到各种定义幸福的书籍纷纷上架,都无一例外地在追问:幸福在哪里?

“有德之人必定有福,因为道德在实现过程中可以产生美好的精神体验。幸福源于客观而见之于主观。”在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记者见到了已从教29年的柴素芳教授,她对幸福的如此定义启发了许多学者和学子。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获得收成,当然是件幸福的事,但播种和耕耘的过程难道不也是幸福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郑承军认为,柴素芳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论》让他把看待幸福的目光更多投向了获得的过程。

的确,只有在体验的过程中,才能增强认知幸福、创造幸福和传递幸福的能力。正是在重视主体体验的思政课教学探索中,柴素芳和她的学生一起打开了领悟幸福的微电影之门。

触动——被问倒的老师和迷茫中的学生

“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为啥立着的讲桌下是空的,那就是为学生问倒老师准备的。”

“老师,我们是工科学生,听不懂你们在课堂上讲的科学发展观……”

这场对话让原本安静的思政课堂一时间变得异常活跃。

“听不懂,有啥用,能干啥……”此类的话语让柴素芳真的很想“坐进讲桌下的小空间里”。

那段时间,柴素芳时刻思考如何回应学生之问,而一个突发事件让思路骤然打开。

“老师,我失恋了,不想活了,请给我一个活着的理由。”当柴素芳的手机上出现这行字时,伴着匆忙赶往学校的脚步,是揪着心的疼。

经过一番劝导,这位学生自杀的想法淡去。未想到的是,就此,柴素芳成了学生的“知心大姐”,一些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都爱找“柴大姐”疏导。

一时间,短信、QQ、微博、微信、飞信、手机以及家里电话都成了师生交流的渠道。

“这件事对我触动特别大,思政课老师能被学生信任,这本身就意味着幸福观教育是有价值的。但如何让学生去体验幸福、珍惜幸福,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柴素芳已然有了明晰的想法——将微电影作为教育技术手段融入到思政课的教学中。

“国内多数微电影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作品呈现的是怪诞、轻松、搞笑的格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主题有机融合的微电影还很少见。”河北大学副校长王凤鸣认为,作为一种新的育人载体,微电影在高校中的文化引领作用还远未发挥出来。

前年暑假以来,柴素芳作为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组织全院教师开展了微电影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并请来专业人员培训教师,组建了“微电影教学法”创新团队,采取“自谋出路”和“借船出海”两种途径。“自谋出路”,即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制微电影,再将微电影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借船出海”,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精心选择他人创作的已经产生一定影响的微电影作为课堂教学案例。

寻找——在微电影实践中实现教学相长

《幸福阳光》是柴素芳和微电影团队创作的首部作品。该片以“青春·梦想·幸福”为主题,反映“善行河北”典型人物高淑珍的善行义举。

高淑珍是河北农村一名普通农家妇女,她在自家小院里办起了“肢残儿童学习班”。14年来,先后收教了近百名残疾孩子,从未收过一分钱。

“当看到《幸福阳光》时,我被深深震撼了,灵魂深处那种爱的能力、奉献的能力、寻找幸福的能力被点燃、被唤醒了。”该校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学生刘森感慨道。

“步入大学,面对更多的名利、虚荣、诱惑,我们是否迷失?是否见到一些灰暗的事情使我们不再相信美好?《幸福阳光》告诉我:要用付出和爱收获幸福。”工商学院学生张文敏说。

从学生的观后感中可以感受到《幸福阳光》的成功,也可以肯定,微电影教学的探索是可行的。

但微电影教学在试水之初,曾引发师生争议无数——

“在思政课上,当我们听说要用自己创作的微电影获得学分,几乎是怨声载道,感觉去完成这件从未做过的事太难也太麻烦了。”

“为啥要做微电影,就2个学分,至于花费大半个暑假的时间吗?”

这些问题,在该学院“退而不休”的老教师焦艳琴的话语中似乎找到了破解之道:“因为是新事物,所以刚开始时我有畏难情绪,但还是愿意尝试。另外也怕学生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能很好地完成微电影拍摄任务。通过院里培训及和学生反复交流、沟通,学生提交的成果完全超出预料。他们制作的短片,主题明确,紧贴社会现实,紧贴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

值得一提的是,焦艳琴和齐改者两位教师已经退休数年,在学院微电影教学改革中,她们不畏酷暑,指导学生完成多部优秀作品,如《绘幸福》、《爱在微光》等。

“在2014年暑期社会实践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拍成微电影共30部。在微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学会了很多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意识到了团队的重要性。”该学院“概论课”青年教师李慧娟的感悟,可谓是微电影教学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的注解。

在新知识层出不穷的时代,教学相长、师生共进即是教育的幸福所在。

从教学理念的角度深析,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微电影教学中,体现了两种教学理念——体验式教学和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强调“生活即课堂”,学生通过参与微电影的创作、演出、拍摄、制作,在实践中对接理论;案例教学则是将微电影中讲述的故事作为案例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幸福阳光》是柴素芳和微电影团队创作的首部作品。该片以“青春·梦想·幸福”为主题,反映“善行河北”典型人物高淑珍的善行义举。

高淑珍是河北农村一名普通农家妇女,她在自家小院里办起了“肢残儿童学习班”。14年来,先后收教了近百名残疾孩子,从未收过一分钱。

“当看到《幸福阳光》时,我被深深震撼了,灵魂深处那种爱的能力、奉献的能力、寻找幸福的能力被点燃、被唤醒了。”该校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学生刘森感慨道。

“步入大学,面对更多的名利、虚荣、诱惑,我们是否迷失?是否见到一些灰暗的事情使我们不再相信美好?《幸福阳光》告诉我:要用付出和爱收获幸福。”工商学院学生张文敏说。

从学生的观后感中可以感受到《幸福阳光》的成功,也可以肯定,微电影教学的探索是可行的。

但微电影教学在试水之初,曾引发师生争议无数——

“在思政课上,当我们听说要用自己创作的微电影获得学分,几乎是怨声载道,感觉去完成这件从未做过的事太难也太麻烦了。”

“为啥要做微电影,就2个学分,至于花费大半个暑假的时间吗?”

这些问题,在该学院“退而不休”的老教师焦艳琴的话语中似乎找到了破解之道:“因为是新事物,所以刚开始时我有畏难情绪,但还是愿意尝试。另外也怕学生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能很好地完成微电影拍摄任务。通过院里培训及和学生反复交流、沟通,学生提交的成果完全超出预料。他们制作的短片,主题明确,紧贴社会现实,紧贴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

值得一提的是,焦艳琴和齐改者两位教师已经退休数年,在学院微电影教学改革中,她们不畏酷暑,指导学生完成多部优秀作品,如《绘幸福》、《爱在微光》等。

“在2014年暑期社会实践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拍成微电影共30部。在微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学会了很多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意识到了团队的重要性。”该学院“概论课”青年教师李慧娟的感悟,可谓是微电影教学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的注解。

在新知识层出不穷的时代,教学相长、师生共进即是教育的幸福所在。

从教学理念的角度深析,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微电影教学中,体现了两种教学理念——体验式教学和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强调“生活即课堂”,学生通过参与微电影的创作、演出、拍摄、制作,在实践中对接理论;案例教学则是将微电影中讲述的故事作为案例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推进——370部微电影展开的正能量画卷

如今,高校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在他们身上,集体意识相对来说较为淡薄。而微电影拍摄需要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合理分工、共同配合。

“不管电影拍摄技术是否有提升,单单是相互配合、相互鼓励的过程,就让我们学会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学会了欣赏他人,学会了集体利益最大,学会了团结、原谅、互信。”微电影《青春的诗》剧组成员郝焕然说。

无疑,微电影拍摄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在掌握思政理论的同时,也会学到很多关于微电影拍摄、剪辑等的知识。微电影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学科融合的最佳实践平台。

“这部微电影的整个后期都是自己做的,遇到技术问题,我只能通过‘百度’边学边尝试,现在,我可以称得上‘技术文科女’。大学中知识的积累是其次,提高学习能力才是根本。”微电影《青春的诗》剧组成员高聪感言。

“微电影教学法创新团队”的探索,使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体会到了微电影教学的价值。“为使更多教师参与微电影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我们对思政课结课方式进行改革,由原来指导学生完成调研报告改为调研报告和微电影两种方式。”该院院长黄云明说。

为了进一步整合微电影资源,使之有更好的呈现形式,柴素芳和她的团队从主题、类别和内容等方面做了象征性地拟定,比如主题方面要体现“善行河北”特色,展示“中国梦·学子情”风采;类别可以分为微电影、纪录片、政论片等;内容可以结合公益宣传、校园故事、人物专访、名作改编等展开。截至目前,30多名教师共指导学生完成微电影作品370部。

微电影教学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其生活化、艺术化的教学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接地气。

“在镜头里,人们的爱心和奉献精神都是被放大的,甚至说是一种理想状态。可实际是不是这样的呢?很简单的例子,镜头里去扶一位老奶奶,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可现实社会中对于这样一件事的讨论、争议会很多。人们对于正能量的事件到底是怎样看待和表达的?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索。”该校经济学院学生解云清的理性思考显现出微电影教学的育人之效。(记者 李薇薇)

《中国教育报》2015年1月5日第10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井冈山大学:首届寻找“最美井大人”活动颁... 下一篇:同学缅怀复旦遇难女生:她只是被时间带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