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桂林医学院党委书记黄照权谈引才用才
桂林医学院(以下简称“桂医”)日前提出了引进200名以上教授和200名以上博士的“双百计划”,并实施“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教授博士工程”。一所地处非中心城市的医学院校,如何破解引才用才之难?桂医党委书记黄照权教授向记者一一道来。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黄照权认为,处在事业上升期的桂医,急需“含苞待放式”的人才与学院“共成长”。黄照权解释,“含苞待放式”就是目前在医学研究领域尚未功成名就,但年富力强、极具创造力而亟待“绽放”的人才。
基于这样的认识,桂医在引进人才时,没有盲目“求高求尖求精”,而是更加关注医学研究领域里的“潜力股”。为了保证引进人才的质量,桂医专门成立了专家评议组,对他们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择优选贤。截至目前,学院共引进教授博士130人,正高职称人员达到160人,博士达到147人。
“潜力股”真有潜力吗?数据显示,在学院2014年获批的3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有22项为近年来引进的博士所获得,比例高达63%。
一边引进、一边流失,是当前许多高校人才工作中常会遇到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黄照权认为,开门引才,必须真心实意。桂医的做法是,坚持“三个当然”:将是否有利于人才实现自己的学术抱负作为衡量人才引进工作成效的“当然标准”,将在教学、科研、管理、医疗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视为学院的“当然主角”,将不断增强人才干事创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当成学院各级领导的“当然责任”。
走进桂医临桂校区,亭台水榭,绿树葱茏。不过,更让人流连忘返的,还是桂医爱才惜才的点滴行动。为了让新进人才尽早投身科研工作,学院领导亲自督促科研平台建设,并参加博士沙龙等交流活动,了解人才所需,解答人才所惑。“我们不仅以优美的桂林山水吸引人才,更以细致周到的行动服务人才。”黄照权说。
“使用人才,不能急功近利。”黄照权表示,桂医用才“不催不赶”,而是给予其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使其能细琢磨、练长功。学院特别鼓励多出原创性、前沿性科研成果。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级项目117项。今年,何松青教授申报的课题获得重点项目资助,实现了学院在国家重点项目上零的突破。学院首创的以三维立体标本为主要载体的“在线开放式数字化教学平台”共获23项专利,在全国医科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引进人才不难,关键是要确保人才留得住、有作为,能为学校留下一些“带不走的东西”。所谓“带不走的东西”,黄照权解释说,一是通过“以才养才”,建立起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学术梯队,为学院可持续发展盘活人才存量;二是通过人才身体力行,不断积淀可资流传、延续的严谨治学的态度、科学批判的精神、刻苦钻研的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理念。
“人才的‘榜样带动’,产生了人才兴、事业兴的‘联动效应’。”黄照权高兴地说。桂医学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以上,有93%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桂医学生“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与此同时,学院里能心无旁骛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越来越多,一大批教授、博士深入各地开展科技、医疗服务活动,在田野上写就“论文”。(记者 刘昆 通讯员 张林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