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统一 勇于担当——专访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
校训是一所大学传统与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凝练表达,是大学文化的支柱与灵魂,也是培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记者对话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听他讲述如何用“知行统一 勇于担当”的校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知行”校训的由来。
宁滨:北京交通大学的“知行”校训,非常简洁,然而它却凝聚了北京交通大学百年来的办学理念,也蕴含着对代代北交大人为学为人的要求和期许。古往今来,“知行”都是不断被追问、被研究的哲学命题,它强调思想和行为的关系。早在《尚书》中就可见“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南宋朱熹提出“知为先,行为重”,明代王阳明也提出过“知行”学说。
北交大校训“知行”的诞生,与学校特殊的建校背景有关,也与特色鲜明的工科背景有关: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是1909年创办的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铁路管理高级人才的高等学校。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北交大就和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在时局动荡的旧时代,学校历经三落三起,饱受重创;在艰苦的抗战年代,学校四次迁徙,然而学校师生始终同心同德,坚持办学,严谨治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这30余年中,大秦重载列车、世界屋脊青藏铁路、六次铁路大提速、高铁建设、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国家“重大战场”上,无处不渗透着北交大人的智慧和血汗。
对于“知行”校训的理解,早在1921年的开学典礼上,时任校长叶恭绰主张,研求学术既要有独立境界,又贵在致用,要为人类和社会谋幸福。
记者:百年来,“知行”校训已成为一份独特的文化基因,在代代北交大师生的血脉中传递。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宁滨:而回首北交大这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练、世事沉浮,我们不难从中看到“知行”校训的一以贯之,更不难品咂出“知行”校训的深意。那就是“知”要“知民族大义、知国家所需”,“行”要“行远自迩”,既脚踏实地,又坚定不移。要知行统一。
大学教育最独特的功能就在于,通过教育和辅导,启迪年轻人,使他们能够广纳新知,思维活跃,同时能够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学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服务。但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拥有大视野和大格局。要引导学生将个人梦想与国家需求和民族大义相结合。对于北交大人而言,“知行统一”在过去的表达是“读书不忘忧国,肩负振兴中华铁路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具有爱路报国的情怀”,在今天,就是“感恩社会,服务他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
记者:未来如何更好地结合校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宁滨:当然,比学会“知”更重要的是把握好“行”。且不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是求学、科研还是逐梦前行,都不能做一个“空想派”,必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更何况俗话说得好“行百里者半九十”。每个人年轻时都可能有远大抱负,但真正实现抱负的人却是少数。原因在于,多数人在中途迷失,或者放弃。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于困境中坚守信念,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有所突破。纵观取得成就的个人和团队,无一不是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以“十年磨一剑”的恒心,终至梦想成真。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坚守一种学术独立的境界,这是“知行”校训体现于为学与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今天弘扬和践行“知行”校训最根本的目标。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应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发展,以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为己任,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在未来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奋斗中,我们有理由相信,秉承“知行”校训的全体北京交通大学师生和海内外十余万校友们将为这种前所未有的机遇奉献出更多的智慧和努力。(记者 赵婀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