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考研 > 中国已步入博士教育大国行列 博士质量究竟如何?

中国已步入博士教育大国行列 博士质量究竟如何?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1-04

2010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周光礼教授的《中国博士质量调查》,再次把博士质量问题推向风口浪尖,许多人不禁追问:中国博士培养的质量真就这么差? 早在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就组织相关单位,联合启动了对博士培养工作的系统调查。四年来,调查组深入到全国289个博士培养单位、200余家用人单位,发放回收调查问卷69133份,走访了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大型企业,深度访谈400余人次,以期从论文质量、科研创新能力、学术贡献、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多个维度全面评估——

中国已步入博士教育大国行列 博士质量究竟如何?1

毕业典礼上的博士生。新华社发

调查显示,我国已步入博士教育大国行列,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博士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博士队伍成为科教兴国的骨干力量,相关群体对我国博士培养状况基本满意;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更具前沿性,参考文献更全面,写作更规范,成果更有创新性,其整体状况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正逐步缩小。

调查同时表明,和发达国家相比,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需求相比,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也面临严峻挑战,如优秀生源流失严重、少数单位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把关不严、博士生创新能力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差距较大等。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为进一步提高博士培养质量,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博士质量调查工作。同年5月,在国务院学位办主持下,由北京大学、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联合组成的“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成立。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博士质量的整体现状,课题组在全国289所博士培养单位(高等院校257所、科研单位31所、党校1所)向博士生、博士生导师、研究生负责人发放并回收问卷33507份,请他们对博士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在289所博士培养单位、16个省市的近100家机关事业单位和100余家企业回收问卷35626份,请博士毕业生和单位管理人员对博士的发展质量进行评价。

为克服定量分析的局限,课题组成员又先后赴上海、杭州、西安、武汉和北京等地进行大规模的访谈调研,进一步深入了解博士生教育相关群体对博士质量的看法。调研涉及22所高等院校,2个科研院所,以及部分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大型企业,总计访谈近400余人次。

除了主观评价之外,需要引入一些客观的手段来对博士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课题组选取了论文质量和学术贡献这两个维度来评价博士质量。博士论文质量的分析分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个维度,纵向比较抽取3190篇博士论文,对博士论文质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横向比较抽取了美国、欧洲、日本、香港的博士学位论文2013篇,和我国相应学科的博士论文进行比较分析。为增加评价的可信度,课题组召开了“博士学位论文比较分析”专家评议会,邀请35位独立专家就课题组关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纵向比较和国际比较进行了客观分析和评价。博士生的学术贡献则主要从SCI论文、EI论文、国际顶尖期刊论文、国内人文社科类顶尖期刊论文的发表情况进行文献计量学的分析。

基本判断

以下部分主要从博士生规模与培养能力、博士培养质量、博士发展质量和博士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呈现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中国已步入博士教育大国行列 博士质量究竟如何?2

⒈我国已步入博士教育大国行列,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发展快。1981年,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共有151个,涵盖了81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此后,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初成规模期(1981-1992年)、平稳增长期(1993-1998年)、快速增长期(1999-2004年)和稳定发展期(2005年以来)四个发展阶段。通过30年的努力,累计授予博士学位33.5万人,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2010年,我国博士授予单位达到347个,在学博士研究生24.6万人。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1996年超过韩国,2000年超过印度,2002年超过英国和日本,2005年超过德国,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是,与美国相比,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还有一定差距。2008年,美国授予博士学位数为63712人,不仅高于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45338人),也高于当年我国博士招生数。一些媒体关于“我国在2008年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的报道并不准确。

⒉博士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博士队伍成为科教兴国的骨干力量。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人们对博士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主要可以归纳为学术成果导向的质量观、职业导向的质量观、学术训练导向的质量观和效益导向的质量观。受教育者(博士生和毕业博士)与和教育者(博士生导师和研究生教育负责人)普遍高度重视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但对博士生相关学科知识和学位论文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存在明显差异。

从博士培养质量现状的评价来看,在基础和专业知识、科研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学位论文质量、相关学科知识、外语水平、创新能力、使命感责任感、组织协调能力调查的9项指标中,博士生和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对基础和专业知识、科研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学位论文质量四项指标评价“较高”的比例高达80%左右,博士生导师的评价略低,但也达到了50%左右。博士生、博士生导师和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对创新能力评价普遍选择“较高”的比例分别为59.9%、29.7%和59.6%。

从博士培养质量变化趋势的评价来看,博士生导师和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均对博士培养质量的发展趋势给予了比较乐观的评价,特别是博士生外语水平、学位论文质量和科研能力三项指标,两个群体选择“提高”的比例均达到(或非常接近)了一半以上。但是,也有1/6左右的博士生导师和研究生教育负责人认为博士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有下降趋势。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方面。纵向比较表明,我国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近30年来有了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选题更具前沿性,参考文献更全面,写作更规范,成果更有创新性,我国博士学位论文的整体状况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正逐步缩小,优秀者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我国部分博士论文的相关成果已经发表在其学科领域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并具备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领域,一些博士生的博士论文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少博士论文经修改后以专著的形式出版,有力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在应用学科领域,博士生的专利意识明显增强,一些博士论文的相关成果已经被申请为专利。调查也发现,整体来说,我国博士学位论文更注重选题的应用性,长于借鉴、修正和发展已有理论以解决现实和应用性问题,在文献评述、理论深度和原始创新等方面与国际高等教育强国尚有一定的差距。

博士生的学术贡献。学术发表是衡量博士生贡献与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000年至2006年,博士生在读期间人均署名发表SCI、EI论文的数量和在全国科研人员发表论文总数中的比例均呈现明显增长趋势,表明博士生已成为我国学术论文产出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论文发表中,博士生也已经成为一支相当重要的力量。例如,在第一届“最具影响力的百篇国内、国际学术论文”中,博士生为署名作者数约占1/3,为第一作者的超过1/10。在获“卓越研究奖”的24篇论文中,博士生参与13篇,占总数的54.2%,为第一作者的10篇,占总数的41.7%。一些优秀博士生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或合作者的身份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等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5年,中国生物学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世界三大著名期刊《自然》、《科学》和《细胞》上共发表9篇论文,其中5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博士生。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生蒋辉2005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细胞》(Cell)杂志发表论文,打破了中国学者自1981年来在该期刊零发表的纪录。1997-2005年,清华大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科学》两大杂志上共发表5篇论文,其中4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博士生,1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博士后。

博士队伍成为科教兴国的骨干力量。针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四类用人单位管理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博士综合满意度评价的平均值为4.78(使用6份量表赋值方法,6分表示“非常满意”,5分表示“满意”),其中对博士发展潜力满意度评价的平均值为4.88。用人单位中近90%的人认为培养单位对博士的教育基本能满足社会需求,其中认为“很合理”和“十分合理”的比例达到33%。2002至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第一完成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分别在45%-85%和15%-50%之间,呈逐年上升趋势。

中国已步入博士教育大国行列 博士质量究竟如何?3

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博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我国政府始终强调质量是博士教育的生命线,在宏观发展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方面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大力支持鼓励各培养单位进行导师遴选、招生方式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的自主探索。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教育法律,标志着新中国教育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学位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政府在博士生导师的审批、研究生院的设立、一级学科点的设置、专业博士学位的设立,以及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研究生培养机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博士学位论文抽查等制度建设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与探索,并采取了“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近年来,随着导师队伍规模的扩大,博士生导师队伍年龄结构日趋合理,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学者进入到导师队伍中。从生师比来看,我国2009年博士生教育中的生师比为4.44,仅略高于美国(约4.0)。调查结果显示,79%的博士生认为并不存在导师指导学生过多的现象;从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来看,96%以上的博士生与导师每月的交流次数在1次或1次以上,50%以上的博士生与导师每月交流3次或3次以上,这个数据与国际相比也是较好的。

此外,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和其他一些重大计划的实施,使得一批重点高校、重点学科与博士点的整体实力显著提高,有力地保证了博士培养质量的整体水平。2005年,我国高校有75个学科点进入了“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有关学科领域的前1%,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博士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随着我国对科研经费投入的加大,更多的博士生获得了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的博士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导师的课题中;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博士生的资助水平大幅提高,博士生已经能够依靠资助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问题与挑战

在肯定已有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与国家新的战略需求相比,我国的博士生教育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⒈优秀生源流失较为严重。

在博士教育战略地位空前提高的背景下,国际间对优秀博士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奥巴马政府承诺进一步改革签证制度以吸引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到美国学习和研究。以2006年为例,美国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中留学生占到了35%,其中自然科学领域留学生的比例高达51%,工程科学领域留学生的比例高达64%。在当年美国所授予的45596名博士中,有4774名来自中国大陆,占10.5%。欧盟国家也在采取种种措施,大量吸引外国的优秀留学生。面对发达国家对优秀博士生源的全球性竞争,我国要留住大批优秀生源,进一步提升博士质量,压力空前。

⒉创新能力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比还有一些差距。

无论从问卷调查还是对学位论文的评价来看,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博士生导师认为博士生创新能力“较高”、“一般”和“较低”的比例分别为29.7%、62.7%和7.6%,在所有9项指标中列第八位。许多专家指出,原始创新不足是我国博士论文与世界一流大学博士论文的最大差距。

⒊少数博士培养单位对博士论文质量把关不严。

部分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较为空泛、文献综述分析评论不足、论文表述的严谨性、论证的逻辑性不强。同时,也存在个别博士培养单位在论文评审中把关不严的问题,在国务院学位办开展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抽查工作中,有的论文同时被两位专家评为“D”档(较差)。

⒋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创新需要进一步加强。

30年来,我国在招生录取、导师指导、培养方式、质量保障等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大背景下,对导师资格、导师指导方式、资助方式、淘汰制等方面的制度改革还需进一步加强。

对策建议

今后10-15年,既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期,也是全面提升博士质量,最终使我国成为博士教育强国的战略机遇期。针对目前博士培养中存在的紧迫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不断提升博士生教育的战略地位。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提高全社会对博士研究生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将博士教育纳入国家及区域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中长期发展规划;尽快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的制定工作,从法律角度确立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并进一步明确博士质量标准,确保博士质量稳步提高;大幅提高政府对博士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博士生生均培养经费,确立功能性拨款制度,保证重点高校拥有经常性的科研经费;国家相关政府部门要改革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实现研究课题对博士生培养和资助功能;突出重点建设,继续加大对“985工程”高校和“211”高校经费投入,大力支持全国重点学科、国家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建设,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一大批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优势学科;强化博士研究生教育基地建设,特别是重视研究生院的建设和发展;实施未来科学家计划,设立博士生创新基金,鼓励和支持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自主申报和主持科研项目。

进一步完善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控制学术型博士教育发展规模,实现学术型博士教育从重视规模到重视质量的转变;新增一批研究生院,努力将博士生培养集中到研究生院单位,在2020年之前实现研究生院培养单位承担全国90%以上博士培养任务;改革博士学位培养单位授权审核办法,从严控制博士授予单位资格审批,建立博士培养单位的淘汰机制;改革招生学科及专业招生目录,赋予培养单位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更大的自主权;进一步完善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健全以政府宏观指导、培养单位自我约束为主和以导师负责制与资助制为主要内容的博士质量保障体系,将质量保障和监控作为日常工作;进一步完善博士生中期分流淘汰机制;改革博士生招生方式,实现从笔试成绩为主向以综合考察为主的招生方式转变;强化博士生的学术训练,高度重视博士生课程结构调整及开设高水平的课程,注意培养博士生跨学科研究能力;改革博士生论文发表等考核制度,鼓励博士生树立精品意识,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为博士生的国际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经费支持,培养博士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

进一步增强博士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坚持全面质量观,学术型博士的培养也需要改变单一的学术质量观,通过产学研等多种途径增强博士教育服务社会的理念与能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一些专业性劳动力市场的特殊要求,积极探索并稳步推进专业博士教育的发展;加强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在博士教育过程中的合作,并建立博士生毕业后的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系统。

中国已步入博士教育大国行列 博士质量究竟如何?4

——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庆祝清华深圳研究生院建院10周年大会隆重... 下一篇:赵薇自曝研究生未毕业 成校园“最熟悉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