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美国学者反思海外教育 提出新全球主义 2014年04月22日 06时讯
现任国际学者交换协会(Council for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Scholars)谘询委员会主席William G. Durden于2014年四月2-4日举行的海外教育论坛(Forum on Education Abroad)年度会议中发表演说,主题为「涵纳新全球主义:反思海外教育之要求」。Durden认为美国高等教育对于领导海外留学未来走向尚未做好準备(Durden, 2014a, b)。
Durden指出美国大学并未顺应那些正与全球互相联繫的学生之需求,亦即,透过科技使学生彼此联繫,而非将学生集结在一起。学生正试图遨游于各种海外留学课程中,以获取自己想要以及面对未来世界可能需要的知识。学生展现其千禧世代的创业精神,巧妙地搭配设计出一些可满足自我需求的订製课程方案,而非接受大学所提供的现成课程。Durden认为海外留学专家如果无法涵纳此种变化,将错失重塑海外教育的重要时机,也将放弃参与改变美国高等教育的机会。此外,若缺乏显着的重整,海外留学专家将面临边缘化危机,并蒙受外在压力,这些压力来自教师、行政人员以及那些透过删除被误认为非必要课程方案以降低高等教育成本的执行者。(Durden, 2014a)
Durden(2014a)主张,为了改变,海外留学必须聚焦于引起新兴学生族群的兴趣,Durden将此类学生称为新全球主义者(new globalists)。这些学生盼望科际整合或跨学科的学术课程;可能并不期望自己的生活与职涯仅在美国本土展开,而是在全球化都市如纽约、伦敦、布宜诺斯艾利斯或上海间频繁旅行。新全球主义的语言是英语,沟通模式是网际网路与社交媒体。新全球主义摒弃主张现今各文化保有显着差异之说,认为有一种由大众消费主义、公共科技以及共有的渴望与财务价值所界定,横跨全球的生活「同一性」(sameness)。其口号为「跨文化主义」(Transculturalism) 。
当海外留学专家为美国海外学生如何与当地学生接触发愁之时,新自由主义学生已透过网际网路以及在世界各地进行以议题为中心的面对面会议建立盟友。共同的全球关怀本质强化了这些学生对于世界「同一性」的信念。海外留学事实上是围绕着「共通性」(commonality)而非「差异性」(difference)的,而美国传统的海外留学却是建基于使学生接触文化差异,而非文化的共通性。(Durden, 2014a)
【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美国学者反思海外教育 提出新全球主义Durden预测一种正在发展的讯息将影响新全球主义学生,亦即学生在海外留学时必须参与更有目的性的活动,例如社区服务以及实习工作,以便在严峻的全球经济中获致成功。而大学将面临必须提供实用导向之海外留学方案的压力。
Durden认为美国现有的海外留学途径中,儘管下了一些功夫,却没有一种途径可完全顺应新全球主义。Durden提出一些海外留学专家可以着手进行的作法:1.与学校教师合作,在校园与海外发展科际整合或跨学科研究。新全球主义者善于接纳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艺术之间的关连性,而此种关连性即是解决共有全球挑战的根源。2.与学校教师合作设计出聚焦于全球共有挑战的「客制化」而与海外教育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涵括海外教育实施前或实施后的课程内容,为学生引介其他文化在解决共有挑战的独特贡献。3.重新界定「在美国高等教育中,成为一全球校园」的意涵。建立一种鼓励各式各样学生关注共有全球挑战的校园文化。在表面的差异中寻求共通性,并且珍视这些透过不同文化背景而对各挑战所採取的独特方法。4.倾力培养大学生志于透过海外教育实现全球生活方式,追求对共有全球挑战的解决之道(Durden, 2014a)。协助学生透过历史研究与当代评论,欣赏美国创新社会的独特性与複杂性(Durden, 2014b)。5.加入其他高等教育先驱行列,确认数位化科技在大学部教育中的角色。将数位化科技运用在一种可能的大学部教育模式,在此种教育下,学生与教师将投入大量时间在单一的校园之外(Durden, 2014a)。未来的海外教育也可能仅以电子化模式从世界的任一角落传递,如此可免除一些因应课程开设所在地文化所需的制度调整(Durden, 2014b)。
编译人员: 驻纽约办事处教育组苏珍睿
参考文献:Durden,William G. (2014a). Embracing the New Globalism: a Challenge to Rethink Study Abroad.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Retrieved April 3, 2014 from http://chronicle.com/blogs/worldwise/embracing-the-new-globalism-a-challenge-to-rethink-study-abroad/33733Durden,William G. (2014b). Embracing the New Globalism: a Challenge to Rethink Study Abroad. Retrieved April 3, 2014 from http://www.forumea.org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 【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美国学者反思海外教育 提出新全球主义 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台湾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专业老师解读2014年SSAT考试四趋势 下一篇:奥地利教育经费遭删减 班级人数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