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英国民间团体呼吁立法确保学校图书馆设立 2012年11月23日 05时讯
来自英国各地的作家、教师、图书馆馆员、家长及学生代表约120人,于上(10)月29日齐聚在英国国会大厦前举行一场支持设立学校图书馆的游说活动。活动当天,包括英国图书馆与资讯专业人员协会(CILIP, Chartered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及学校图书馆协会(the School Library Association)等团体成员的游说代表除了向国会议员寻求支持,也拜会了教育大臣(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ducation)Michael Gove。
该活动主要诉求在于国会应通过立法,将全国各中等学校图书馆的设立列为法定措施。儘管教育大臣曾发言支持所有学童每日都应享有阅读的乐趣,儿童教育服务及技能发展办公室(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 Children's Services and Skills,简称 Ofsted)也将阅读视为学校课程优先项目,英国国家识读基金会(the National Literacy Trust)所做的研究更指出,学校图书馆的设立与学童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成就密切相关,英国政府至今尚未立法确保所有学童皆能在学校图书馆享有同等的图书资源及资讯服务。学校图书馆的设立未列入立法保障,意即某些握有较多预算的学校可能拥有藏书丰富,并编制专业图书资讯人员的图书馆,而在某些学校却付之阙如。政府对此的回应是,中小学图书资源分配应交由各校校长自行裁定。教育部发言人表示,「政府乐见所有学校皆配置一座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并聘有专业的图书馆员,但这些措施应交付地方自决。」换句话说,政府目前的态度是校方应自行决定将多少预算挹注于提供学校图书馆资源。但游说团体所担心的是,当官方角色式微,学校预算又遭到删减的同时,首当其冲的往往是校内图书馆。这意味着某些学童将无法获得任何使用图书资源的机会,而这样的情况也将影响整体国民的识读程度。事实上,国家识读基金会的研究显示,有六分之一的英国成年人识读能力尚未达到十一岁儿童的程度。本身在中学担任图书馆及资源部门主任(Head of Library & Resources, The Emmbrook School, Berkshire)的游说活动发起人庞德女士(Barbara Band)就表示,「所有学童都该有机会为乐趣而阅读,这样的权利不是少数人才有的待遇;阅读的乐趣应该在学校的环境中被培养和支持。」
【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英国民间团体呼吁立法确保学校图书馆设立 此外,游说团体也认为,除了提供图书资源,资讯专业人员也是不可或缺的领航者。身处在资讯氾滥的二十一世纪,专业资讯人员的介入和协助,将有助于引导学童在数位时代培养资讯识读技能(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进而提升自信心和竞争力。根据图书馆与资讯专业人员协会的调查报告,在八岁至十五岁之间的学童当中,有五分之一对于网路资讯感到不安,43%的受访学童则觉得困惑,并且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童说网路资讯令人生厌。调查中另有10%的受访学童表示,他们无从获悉从网路上获得的资讯是否正确。这时,学校图书馆员就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们能够教导学童如何判断并检视网路资讯的正确性。童书作家Alan Gibbons也对此表示支持,他说:「学校图书馆是学童和这世界之间的桥樑。图书馆员是资讯和研究的守护者,他们提供了通往文化和文学的途径。他们是梦想和灵感的大使,我们需要他们更胜于以往。」资料【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英国民间团体呼吁立法确保学校图书馆设立 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台湾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到2020年,俄罗斯半数学童将免费课外学... 下一篇:国外校外培训如何实现"管之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