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名古鸟类专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院士的办公室里,书桌上、地板上,堆着一摞摞的书籍和杂志,还有一块块的化石。拉开墙边立柜的抽屉,里面存放的还是化石。
说起他所珍爱的化石,周忠和目光灼灼:“化石是我们古生物研究者最基本的研究材料,也是古代生物演化的最直接的证据。我们就像侦探一样,通过各种蛛丝马迹,用有限的信息尽量还原更多当时的现实,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结缘化石
在周忠和的记忆中,自己与化石的缘分可以追溯到高中时期。
周忠和1965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市的一个村子里,父亲是大队会计,为人勤劳本分。周忠和是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周忠和回忆说:“我是个农村出身的孩子,从小就在地里玩儿。但那时从来没想到泥土、石块里会有化石之类的东西。”
周忠和读高中时,当时的班主任吴凤采老师订了一份名为《化石》的科普杂志,周忠和与同学们都很喜欢看。
《化石》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73年,曾经是毛泽东主席特别喜欢阅读的科普刊物,20世纪80年代初其发行量曾经达到22万多份。
周忠和从这份杂志中了解到一些关于化石的知识,并对化石产生兴趣。
周忠和笑言:“这是我能和化石搭上边的最早记忆了,后来我又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想来真是挺有缘分的。”
1982年,周忠和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开始真正与化石打交道。
周忠和的大学生活单调又清苦,每月15元的伙食费,必须精打细算,如果中午吃了荤菜,晚上可能就要靠包子和免费汤来打发了。
周忠和说:“当时家里并不富裕,我上大学,弟妹们也在读书,四个孩子花费很大。父亲虽为村里的‘小官’,依然要下地干活,还要给家里开的杂货店帮忙,以贴补家用,父母都很辛苦。”
懂事要强的周忠和在学校用功读书,放假回家还要帮父母干农活,鼓励弟妹好好学习。在他的激励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先后都读了大学。
学校名称:德国音乐学院 Hochschule für Musik 所在位置:德国,Berlin学校设置类型:创建时间:1696年学历:本科 专科 研究生 学校性质:学生人数:3818人院校地址:http://deguo./school/5749
“弟妹们也很优秀,父母十几年前就‘退休’安享晚年了。”周忠和高兴地说,“我每年春节都要回家过年,看望父母,也和弟妹们聚一聚。”
1986年,周忠和本科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学部,师从古鱼类专家苏德造研究中生代鱼类,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从此和化石相伴一生。
“弃”鱼“从”鸟
古生物学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一块化石常常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1929年,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的头盖骨,一举成名;60多年后,正在研究中生代鱼类的周忠和,因为“巧遇”华夏鸟化石,从此改变了一生的研究方向。
1990年7月,一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金帆博士率领的科考队,在中国辽宁省西部的朝阳地区跋山涉水,采集鱼类化石,进行热河群地层的研究。周忠和就在这支队伍中,由于他的硕士论文研究的是北票鲟,所以他分工负责寻找和研究鲟类化石。
时值盛夏,骄阳似火,挥汗如雨,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些年轻学者的工作热情。一天,在波罗赤乡的一条小山沟里,周忠和发现了一块看似不起眼的鱼类化石。
这块化石属于白鲟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现代生活着的长江白鲟的最早的祖先。这一发现让初出茅庐的周忠和兴奋不已。考察结束后,他依然惦记着发现化石的那条小山沟。9月中旬,他一个人再次来到那里,希望能找到更多、更好的鲟类化石。
不过这一次,周忠和并没找到鲟类化石,而是发现了两块保存得相当完整的鸟类化石。化石拿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经研究,发现这是距今1.2亿年左右的鸟类化石,而当时,这一时期的鸟类化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稀少。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非常重视这一发现,专门安排人手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同时,为了培养年轻人,所里安排周忠和等也参与其中,周忠和自己也觉得这项研究很有意义,于是开始从事古鸟类研究。
1992年,周忠和、金帆和张江永一起研究了波罗赤出土的第一块古鸟化石,标本被命名为燕都华夏鸟,属名“华夏”意指中国大地古称,种名“燕都”意指化石产地朝阳古时属燕国。
学校名称:德国音乐学院 Hochschule für Musik 所在位置:德国,Berlin学校设置类型:创建时间:1696年学历:本科 专科 研究生 学校性质:学生人数:3818人院校地址:http://deguo./school/5749
燕都华夏鸟是朝阳地区最早被发现的中生代鸟类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期,世界上从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鸟类化石,总数量加起来不过七八块,而燕都华夏鸟是当时发现的鸟类化石中保存最完整的。
燕都华夏鸟属反鸟类型。反鸟是中生代分布极广、数量很大的一类鸟,繁盛于白垩纪。反鸟的许多骨骼特征都与现生鸟类相反,故而得名。最初,古生物学家根据晚白垩纪的一些鸟类化石建立了这样一个类群,燕都华夏鸟的发现则把整个反鸟类的分布向前延伸到了白垩纪早期。
同年,周忠和在德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古鸟类与进化会议上报告了他的发现,引起了与会专家们的关注,他们认为这一发现填补了白垩纪早期鸟类演化史上一个长期的空白,很有意义。从此,周忠和“弃”鱼“从”鸟,专心进行古鸟类研究。
周忠和回忆说:“我的运气比较好,刚刚硕士毕业就发现了重要的鸟类化石,所里开明的权威专家也很支持,有一个很好的起点。”
周忠和的“运气”也使波罗赤成为中国鸟类化石产地中的一颗耀眼明星。在随后的几年里,周忠和与他的同事们又在同一地点发掘采集到共计20余个鸟类化石个体。这些化石后来被分别命名为几种不同类型的古鸟:燕都华夏鸟、郑氏波罗赤鸟、北山朝阳鸟和始华夏鸟等,周忠和等称这一鸟群为“华夏鸟群”。
在研究工作中,周忠和逐渐萌生了去海外读博士的念头。1995年,周忠和赴美国堪萨斯大学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系留学,师从世界古鸟类权威马丁教授,攻读古鸟类博士学位。
在美国,周忠和体验到了不同的文化,开阔了眼界,英语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周忠和说:“我的英语出国前也不错,但在美国,听课、写论文等都用英语,专业英语能力明显提高。”
其次是专业知识的积累。周忠和说:“当时学了许多生物学的课程。有一门名为《种群生物学》的课,对我理解进化论帮助很大。我本科在地质系,对这方面了解不多,没有深入到分子生物学的程度去了解基因的选择等内容,在美国,我把这些课都补上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计划:海归创业,到二、三线城市去 下一篇:马来西亚北方大学(UUM):UEC提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