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11日电 据《欧洲时报》英国版报道,“您好,请下楼收一下快递”。UPS的快递员给北京的陈梅送来了来自英国的大包裹。小小的包裹里面放着陈梅远在英国的儿子送来的母亲节礼物——蒂芙尼项链。
在中国,像陈梅这样的留守母亲不下百万。她们的子女在外国学习或者工作,大多数时候都不在她们身边。
故事一:“我要看好店,等孩子回来接手”
饭店的后厨热气冲天,夹杂着铲子和锅碰撞的噪音,张霞瞄一眼传菜员从厨房端出来的菜,再对照一下从前方服务员那里传来的点菜单,清脆地一声:“101号桌!”张霞夫妇经营着一家饭店,他们的女儿在英国读书。
女儿薛言于2008年开始在英国上学,进修酒店管理专业。
张霞说:“薛言学到了很多西方的东西,比如经营理念和店内的布置方式。她上次回来告诉我餐桌上的餐具要怎样摆放,纸巾要怎样折叠才好看,还建议我定期给员工报名培训班。”
张霞的饭店小有名气,坐落在北京郊区的一条公路旁,员工加起来有60余人,她每天早上9时许上班,晚上10时回家。
店里的活儿不分巨细,张霞都要尽量亲力亲为,顾客多的时候张霞甚至会帮着端盘子、点菜。
一身名牌的张霞每天的生活只有饭店的生意,很少到外地旅游,“我要看好我的店,等孩子回来接手,那时我才可以退休。”
张霞的饭店是家族式企业,管理层都是亲属,只有服务层的员工是招聘来的,大都是教育水平不高的农民工。“因为没有规范的制度,管理比较混乱。”张霞说,饭店毗邻影视基地,有一次来个明星吃烤全羊,服务员为了凑热闹,一只羊有好几个人抬,配菜也是大家争着去端。经常有外国人来饭店吃饭,可是服务员没有一个会说外语的。
“有的时候会感觉很累,但是把店交给别人我们又不放心。希望孩子赶快学成归国,帮我管理,以后再逐渐地全部放手交给她去做。”张霞说,“孩子今年毕业,我和她爸爸要去参加她的毕业典礼。”
故事二:“孩子在外国,我仍充实地生活”
吕淑兰是一名家庭主妇,女儿刘淼上高中时便与某汽车公司经理的儿子相恋,直到2010年,女儿把男朋友带回家,告诉吕淑兰:她要和男朋友去美国读书。
男方提出给刘淼出学费和生活费,前提是出国前领结婚证。“我当时很生气,怎么能拿结婚当条件,但是他们已经相恋五、六年了,无论出不出国,都应该结婚了。”吕淑兰说。为了女儿的幸福,吕淑兰答应了。
女儿出国后,吕淑兰的生活依旧,每天早上出去跑步,晚饭后出去散步。“我每天5点起床,冬天一样,通常是跑步回来的时候天才刚刚亮。”晚上散步时,吕淑兰经常会遇见邻居,“我现在打招呼的方式都变了,我见到他们通常说:你好!因为美国人不都说Hello么,我要和女儿保持一致。”吕淑兰摒弃了以前:“吃了吗”等诸如此类的见面语。
女儿不在身边,吕淑兰感觉有些落寞,“一开始还有点不适应,但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更何况是泼到了美国,所以我必须要调整自己。”吕淑兰经常报团去外地旅游,带上棒球帽,穿上运动衣,邻居见了都知道:又去旅游了。
“淼儿回来过几次,每次回来都托运很多东西。”吕淑兰说,刘淼在淘宝上开了个网店,自从去美国之后就负责代购,因为带回来的正品都很贵,所以买的人不多,每次刘淼回家期间都卖不完。“想买东西的人直接和她联系,然后我负责邮寄。感觉母女联手做生意还挺好玩的。”
故事三:“我没告诉她自己得了糖尿病”
三年前,王月的女儿张翼远赴美国留学。王月和丈夫随即成了空巢老人。
“孩子本科学校离家很近,每周至少回家三四天。出国之后一星期能打两次电话就不错了,第一次回家是出去一年后”,王月说。
女儿一走,王月顿感轻松。以前起早贪黑买菜、做饭、洗衣服,女儿走后,这些任务通通减半。“轻松是轻松,但是心里也空空的,天天盼着女儿打电话来。”王月说,“其实每次打电话、QQ视频内容都差不多,你今天吃什么啊,上什么课啊,但跟孩子聊完了我心情就好些”。
2010年春节前,王月经常感觉心慌、手抖得厉害。“开始我以为是更年期到了,后来去医院一查血糖,原来是糖尿病”。由于血糖值高达16.23,医生建议王月住院治疗。“当时真的挺害怕的,对糖尿病不懂,怕让我手术。怕孩子知道了担心。”经过商议,王月决定瞒着女儿。
正月初六,王月入院治疗。入院前,她给女儿QQ留言,“我和你爸过年去海南玩一圈,有事儿打我手机,就不视频了。”张翼看到妈妈的留言后,曾有点生气。
就这样,王月忍着对女儿的思念,在医院住了20多天。“那些天因为生病害怕。打电话也不能跟女儿多说,怕说漏嘴了,她知道我住院后担心。”王月出院后仍然没告诉女儿自己的病,只是每天自己打针、测血糖、吃蜂胶。
直到5月女儿回国。张翼说要给妈妈做她爱吃的糖醋排骨,爸爸告诉她,“你妈得了糖尿病,不能吃糖醋排骨了。”女儿当时愣了一下,然后眼泪就刷刷掉下来了。
原本张翼回国是想去云南玩一圈,但那个夏天她哪儿都没去,每天陪妈妈散步,教妈妈玩开心农场、写博客、帮妈妈报名老年大学舞蹈班,这些让王月非常感动。“女儿长大了,会关心人了。”
回美国前,张翼还给王月买了一只小狗,她郑重嘱咐王月,“逗逗是我弟弟,是你儿子,你得照顾得好好的,每天带它出去散步。你养不好,我可不答应!”其实王月知道,女儿是想给自己找个替身来陪妈妈散步。
下一页:关注孤独守望者 精神空巢待破解
《留学生家庭:空巢老人的留守几多欢喜几多愁》由05月11日报道。延伸阅读:关注孤独守望者 精神空巢待破解
早在1980年,世纪老人冰心就在她的名作《空巢》中将“空巢老人”的晚景寂寞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今,中国的空巢化越发严重,且仍在持续。
空巢老人急需精神慰藉
根据中国民政部的数据,目前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且正在进一步恶化。
有调查显示,空巢现象日益严重的背后,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空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对此表示:“缺少精神慰藉成为困扰中国空巢老人的主要问题之一。”这其中既有想念子女的孤独感,也有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的空虚感。
海外华人父母去留两难
随着几次移民热潮的兴起,许多海外华人的父母也加入了“空巢”的队伍。由于假期时限与往返签证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海外华人与中国亲人团聚的时间往往很少,留在国内的空巢父母因此面临生活和心理上的种种问题,他们常常在生活上有各种不便,比如东西坏了没有人修,生病了也无人照料。许多空巢父母感叹:“一个人在家,最怕的就是生病。”但比起生活上的不便,这些父母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对很多空巢父母来说,平日生活最大的乐趣就是子女从海外打来电话。由于很多空巢父母在家整天形影相吊、生活孤单,加之思念远方的子女,往往心情抑郁、寂寞难遣。
海外华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减轻长辈们对自己的思念,让他们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他们选择将中国的老人接到自己身边生活。然而,海外较大的生存压力使许多儿女对陪伴父母一事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旅居海外的老人过着一种特殊的“空巢”生活:白天子女上班后,他们只能待在家里,或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文化隔阂和语言不通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曾有人将中国老人在海外的境遇戏称为“五子登科”——听不懂英语是聋子,看不懂是瞎子,不会说话是哑子,不会开车是拐子,拿起电话答不出、手抖得像呆子。于是,这些父母往往因远离原有的文化和生活圈子、不习惯海外生活而心生郁闷,感到寂寞,不愿在海外常住。
如此,不论是留守中国的父母,还是被子女接往海外的父母,往往都面临着同样的“空巢”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澳洲高等教育系统全球排名第八 下一篇:留学网:德国留学对外国留学生有哪些利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