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或史坦纳教学法学校、传统天主教学校、自主管理学校、双语学校、国际学校、为早熟或阅读障碍儿童设立的学校...。在法国,这些在传统教育体制边缘设立的学校,常由要求「自由选择学校」的家庭发起,并负责学校运作。它们被称作「合约外」(Hors contrat)私立学校。这种未与教育部签约的学校无法获得任何补助,因此是付费学校,但在课程计画与教学法上享有自主权。
目前,从幼稚园到高中阶段,全法国有900所未签约私校,共五万八千名学生(初等教育阶段共348所幼稚园与国小,24,860位学生;中等教育阶段有111所国中、181所普通与技术高中、259所职业高中,共32,749位学生)。事实上,法国较常见的是与教育部签约的「合约内」(sous-contrat)私校。这些学校须遵守教育部订定的课程纲要与授课时程,但教师薪资则由国家给付。目前,全法国约有9,000所签约私校,约两百万名学生(约占学龄儿童的17%)。
以扞卫合约外私校权利为宗旨,并获认可为公益团体的学校基金会(Fondation pour l'ecole)主任Anne Coffinier表示,这类私校正在兴起中,2011年有31所新校创立,而自2004年以来,每年平均约出现二十多所新的未签约私校。
这些学校「吸引了对国家教育失望的人士,除家长外,也包括对学校教育程度下降感到害怕、对教育体制刻板严峻而厌倦、想开发其他教育系统的教师们。」这项需求在2011年似乎更加明显,因为去(2011)年法国政府删减了一万六千名教职(自2007年来,共删减了八万名教职)。Coffinier表示:「在最受(裁员)影响的地区,例如乡村,独立学校的创立确保了公共教育服务的连贯性。」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社会学家Agnes Van Zanten解释:「这些学校建立在『躲避窟』上,提供以中上阶级为主的家庭另一种选择,虽然一般家庭并未被排除在外。」这种选择所费不赀,每月费用在60到800欧元间。这些学校吸引了认为自己有权选择教学法的家长,他们通常寻求不同的哲学或精神架构,有时则要求特殊纪律。「家长的期待相当多元。这些学校比较像是一群彼此间不一定有联系的集合体,而非一个整体网络。」
某些人担心这些学校有「偏差教派」(Derives)的危险。但Coffinier认为:「这是大家对合约外私校的错误看法。事实上,与一般印象相反,五分之三的学校并没有任何特殊信仰。」她承认,虽然确实存有吸引了对「签约」天主教学校不满或因名额限制而无法就读签约学校的家庭的「传统教义」派学校 ,但怀疑合约外私校是「偏差的天主教完整教义派(Derives integristes)」则没有任何依据。
去(2011)年五月社会党(PS)议员曾提案设立委员会,调查合约外私校中的宗教活动。但Coffinier认为这项提案同样无法成立。她表示:「我专门研究这些学校,我能保证这些学校比任何公立学校受到更多控管。在过去十年内,政府跨部会警戒与打击偏差教派任务小组(Miviludes)未曾在这些学校中发现任何偏差教派案例。」
也有人质疑这些学校是否不受教育部「控制」。对此,法国主要督学工会SIEN-UNSA秘书Patrick Roumagnac表示:「根据法律,每年皆可对未签约学校进行一次督察。但事实上,对合约外私校的督察通常每三、四年才进行一次,而对在家自行教育的督察则每年进行一次。」
事实上,督学们认为,比起学校,在家庭中更容易有「偏差教派」危险。督学们的任务并不简单,他们必须确保学生在16岁前能确实习得「共同基石知识与能力」,但不能对教学步骤、教学法、教科书进行评判,因为这些学校有课程安排与选择教学法的自由。在教师选择上,这些学校也有自主权,某些教师并没有国家教师文凭。
这些学校是否会冲击公立学校?教育史学家Bruno Poucet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表示:「这类学校的兴起不应被过度解读。教学自由是法国遵循的原则,而认为公立学校不符期待的家长也一直存在。事实上,50年前,独立学校的学生人数是现在的两倍。另外,每间学校有多少学生,又能维持多久?新的学校在各地成立,但当家长投资减少时,马上面临关校危机。」他认为,虽然这些学校的成立说明了家庭对教育现状的紧张状态,以及未获满足的期待,但大多数家长仍对公立学校有信心。
Anne Coffinier则认为不应将公私立学校的对立系统化。对此,学校基金会在4月3日提出呼吁,要求法国教育部试办英美常见的「特许学校」(Charters Schools),也就是私人管理的公立学校。不过,这个想法似乎未在总统候选人阵营中获得回响。
本文章来源于台湾教育部,请我们一起了解下台湾教育的一些情况吧。台湾与祖国大陆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台湾教育部 - 新闻资讯】法国「合约外」私立学校现况 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备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台湾教育的起源1630年代,跟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来台的传教士干治士(GeorgiusCandidius)利用罗马拼音将台湾新港附近的平埔族语言文字化,并利用该文字开堂教授圣经。该文字因为 东印度公司传授于平埔族新港社,所以称为新港文或新港文字。1636年,荷兰传教士罗伯图斯·尤钮斯(RobertusJunius)更开始在新港社创立学校招收平埔族学童,教授新港文、圣经与罗马文字。后来,南部平埔族大社中,通通都有类似由传教士设立的教育机构。这些学校,就是台湾教育的启蒙。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法国高等学院接受奖学金学生的比例问题 下一篇:英格兰四分之三大学将缩减招生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