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的原因
一世纪以前主要的国际化原因是欧洲大学的学者互相交换知识激发智慧的殿堂,不断的扩大、增长。当时主要的扩张动机是网罗世界各地的资源,而今原因变得更为复杂。
学者在1998年的研究发现西方大学在中世纪以後有以下的演进:「教育扮演着一个国家的行政经济利益角色,成为一国的发展重心以及国际角色认同,教育学者从一个外来者变成公民...然而,二十世纪的後50年,我们发现这种趋势倾向成为另一种跨国间的合作与交流。」
中古世纪(约西元1600年间)高等教育为一种国家称霸世界的手段,二十世纪後则变成国际间资源交流与整合的角色,而今,两者的重要性既无冲突,更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相辅相成的途径。
双重挑战
高等教育面临着双重挑战:全球化与在地化同时并进。然而有些学者则担心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是否意味着将高等教育分级?施行全球化的学术机构自比金字塔的顶端,而其他着重在地化的学术机构则被贬为二级教育?我们认为这项双重挑战不应得到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而应试图在两者间找到平衡。
许多人很自然的会将全球化与在地化视为一种全有全无的游戏。举例来说,一个当地的学校,其教室的座位如果分配给一个国际学生则表示其学校里少了一个给当地学生的座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想法。然而,若运用国际化的资源整合及交流的概念,则可以弥补这个损失,包括人力资源以及智慧财产方面。相对於全有或全无,两者相辅相成才是解决之道。
许多例子证实高等教育必须成为知识与新发明的最前线,才得以影响及推动在地的发展。环境与疾病的传染;全球化经济体系、市场、及其重新分配...国际化高等教育需要降低其门槛让学生及教职员工更容易跨入其领域,并且需敞开其大门对全世界网罗人才。
无可避免的,敞开大门、降低门槛会带来一些优势并且造成某种程度上的资源重组,因此其所造成的冲突也考验着领导者的胸怀。马吉森(2010)指出,这项利益固然很好,但对於教育机构来说好处为何呢?我们为何要替公众利益买单?种种现象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容易引起高等教育本身被降低层次的感受。因此,谁愿意付钱,以及付多少钱成为这个议题中的焦点,尤其中国大陆和印度正面临国家经济发展的崛起阶段,有更多人愿意付更多的钱来投资自己。许多社会的菁英、智慧及才华也将汇集於顶尖的学术机构。
四项动机与原因
珍˙耐特(Jane Knight)与汉斯˙得威特(Hans de Wit)将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机与原因归纳出四项要点:1.学术方面-跨越国籍疆界寻找真理及知识2.社会文化方面-跨越种族文化疆界寻找相互的谅解3.政治方面-维持与扩张国际影响力4.经济方面-增进国际竞争力以及扩张国际经济贸易市场
每一个要点都可以协助另一个要点承先启後。虽然汉斯‧得威特本人并没有下此结论,但我们可以从一些例子中找到蛛丝马迹,例如:知识本身除了可以获得对其他社会文化更深的了解之外,也可以应用在其他社会文化脉络中,像是找到某种疾病的治疗方法等。汉斯.得威特提到,全面国际化的动机非常的复杂,而其结果也非常不容易预测,但高度的国际化不仅可以挑战、或更加确认一个人对一地的认同度,而参与国际化不仅可以提供在地以及国际的竞争力,也能更强化高等教育学术机构的水准。
译者: 李伊心
感谢您阅读本文,本文转载自台湾教育部官网.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洛杉矶联合学区讨论学生回家作业议题 下一篇:美国公私立大专院校财务走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