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留学 > 外媒体:走进唐人街:因希特勒而消失的德国汉堡唐人街

外媒体:走进唐人街:因希特勒而消失的德国汉堡唐人街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1-04

“二战”至今的数十年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大势所趋,移民德国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目前德国已有15万华人居住。但在汉堡这个最早发现“中国角”的地方,如今居住着的一万多华人却未能重现“小中国”的辉煌,甚至在整个德国都未再建立唐人街?

据北京《法制晚报》报道,“德国没有移民国家的历史根基,缺乏形成华人聚居区的基础。”汉堡中国协会副会长陈求义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以下统称为记者)专访时说,目前在德的华人大多为最近二三十年移民过去的,不像荷兰、英国、法国那样拥有悠久的移民历史。

中国驻汉堡总领馆副总领事邢伟平则告诉本报记者,汉堡的一万多华人极好地融入了当地的主流社会,德国华人对于唐人街并没有强烈的现实需求。

新生代移民立志扭转中餐馆形象

“目前在德的华人中,有很多像我一样,是最近二三十年间刚过来的新生代移民。”

当选汉堡中国协会副会长5年的陈求义来德国不到10年,却已在汉堡拥有一家最受当地人欢迎的时尚餐厅。

和大多“标准老华侨”的经历一样,陈求义一家几代人也经历了一轮“连带移居”。先是爷爷1905年到荷兰做生意;接着大伯于上世纪50年代过去,开起中餐馆;然后是父母于上世纪70年代迁去,也经营餐馆。陈求义1985年也跟着哥哥去了荷兰上学。

上学的同时,陈求义的哥哥也在当地学餐饮管理,并掌握了葡萄酒酿制的工艺。随着荷兰中餐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陈求义的哥哥陈正义发现邻国德国的中餐业几乎是空白。

当时,在德国经营中餐馆的多为一些出身贫寒、受教育不多的华侨,他们甚至不会说德语,难以融入主流文化。他们靠低廉的成本经营餐馆,用餐环境简陋、菜品千篇一律,口感粗糙,中餐一时间几乎成了“廉价快餐”的代名词。

陈正义觉得自己应该扭转中餐在德国人心目中“廉价粗糙”的形象。

1994年,他在汉堡创办了“你好”餐厅,自创菜谱,精烹细饪,将中餐色香味俱全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久后,这家以精致菜品著称的中餐馆,受到了法国米其林美食权威鉴定机构的推荐,成为北德地区唯一一家获推荐的餐厅。

中西风格相结合中餐馆火了

受哥哥的影响,2008年,因工作关系经常往来于汉堡的陈求义也决定涉足汉堡的餐饮业。他和哥哥一起,在汉堡市区繁华地带盘下一间由英国顶级建筑设计师设计的真铜建造的房子,并购进一批比利时名师打造的昂贵灯饰,斥资百万欧元,倾力打造了这家时尚前卫的“铜房”餐吧。

开张不久,因烹饪手法独特、菜色品种繁多,“铜房”在当地声名鹊起,备受年轻时尚人士推崇,并被北京《美食与美酒》杂志推选为50家海外最佳餐馆之一。

10月11日,记者来到陈求义亲手打造的这家以“现场烹饪”闻名的个性化餐馆“铜房”(CopperHouse),发现餐馆内装修极致考究,虽供应东南亚菜品,服务特色却极富西式风格。西洋音乐,烛光餐桌,总体上看,“铜房”更像是家兼具酒吧和餐厅功能的西式餐吧。

求特色不忘融合中餐成“隆重宴席”

陈求义告诉记者,如今在德华人从事的职业、经商的范围跨度很广,德国的华人圈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管是大学教师、律师,还是经营中餐馆、旅行社或贸易公司的华商,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

与此同时,华人的生活习惯上也越来越西化,很好地融入了德国社会。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陈求义的餐馆在追求个性和特色的同时,也参考和借鉴了当地的餐饮文化。

在德国餐饮业,陈求义兄弟可以说入行不久,但发展却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记者问陈求义有没有什么诀窍。他说:“哪来什么诀窍,其实就是融入德国社会,了解当地的文化,了解当地人的所需,这样餐馆提供的服务才会被当地人真正接受。”

陈求义还介绍说,目前在德国,除“你好”和“铜房”外,还有不少菜品精致、用餐环境幽雅的中餐馆。

德国中餐摆脱了过去在德国人心目中“廉价粗糙”的形象,逐步向“高品位、高档次和优品质”的追求上转变。一些德国人还将高品质的中餐视为“隆重宴席”。

如今,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在庆祝重大节日和举办重要活动时,都喜欢选择中餐,追求特色,但又“不失隆重”。

现实需求不强德国未再建唐人街

中餐馆是德国华人很好地融入当地社会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国驻汉堡总领馆副总领事邢伟平告诉记者,德国“二战”后再未出现唐人街,除了没有形成类似欧美其他地区唐人街的历史条件外,新生代移民做到了与德国社会的很好融合也使得在德华人对于唐人街并没有强烈的现实需求。

从另一个角度看,没有形成唐人街还是华人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的有利条件。华人由于没有聚居在一起,能更积极地去了解移居地的政策和文化,融入周围环境,并在当地人的监督下守法经营、合理从业。

这样,也避免了华人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愿接触外面的社会,不愿融入主流文化,造成许多与当地人的误解,导致一些问题和冲突凸显出来。

邢伟平还介绍说,德国政府的相关政策也越来越支持外来移民融入当地社会,并鼓励外来族裔学德语、融入主流文化。同时,德国政府还鼓励外来族裔保留自己的本族文化。目前在德国,有许多华人华侨开办的中文学校,这些学校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兴盛期聚集2000华商“二战”前遭迫害消失 香港饭店“独撑”德国唐人街

去过德国的中国人大多都会感到奇怪:在拥有15万华人的德国,却找不到一条唐人街。多年以来在欧美地区普遍盛行的唐人街,为何却在德国“无影无踪”?

“德 国曾有过唐人街,汉堡就出现过最早的‘小中国’区”。近百年前,这里曾因2000多名华人聚居,被称为汉堡的“小中国”。日前,在赴汉堡参加由德国外交部 发起的“德中同行”后续活动——“2011年发现之旅”期间,本报记者从德国历史学家处得知这个颇感意外的发现,并与德国同行一起探寻这条消失了的唐人 街。

“中国角”纪念牌印刻华商形象

“德国并非没有唐人街,实际上,最早的唐人街近百年前就在汉堡出现过。”10月8日,德国知名历史学家、汉堡当代历史研究中心研究员拉尔斯-阿梅达带领记者,来到汉堡市区繁华地带St.Pauli区的“Schmuck”街。

拉尔斯告诉记者,这里便是20世纪初中国人聚居的地区,也是迄今为止在德国发现的最早的“唐人街”,当时那里被称为“小中国”区。

拉尔斯曾在美国华盛顿德国历史研究所工作,负责“小中国在汉堡”的研究项目。期间,他发现并收集了大量有关汉堡“唐人街”的历史资料,包括华人的老照片。

在汉堡乘坐S1、S2、S3地铁,都能到Reeperbahn站,出站后再走过一个街区,只需5分钟,就是Schmuck街。

记者发现,这条“Schmuck”街虽地处市区繁华地带,却不喧闹,商铺不多;街道一旁树木葱茏,另一旁是一座墙漆颜色鲜艳、艺术气息浓厚的剧场,让这条街看起来更像是从闹市区另辟出来的幽径。

剧场对面,一座篮球训练场的外围铁丝网上,立着一块黑漆漆的、记录着唐人街历史的陈旧纪念牌,上面写着:

这 里曾是“中国角”的旧址。中国人曾在德国蒸汽船上当厨师、做机械工,来到汉堡港,他们在Schmuck街上安家,开餐馆、开商店、办旅馆……1944年5 月13日早上,纳粹以中国人在英国军舰上做事为借口,指责中国人为间谍,遂将这里的160名中国人关押入威廉斯堡的集中营……

纪念牌上还印有一幅中国男子的画像,是那个年代海外华商的典型形象:身穿西服,颈系领带,梳着整齐的中分头,左手叉腰,一脸踌躇满志的神情。

2000多华商聚集成就“小中国”辉煌

据拉尔斯介绍,19世纪末期,一艘艘满载着丝绸、瓷器等货物的欧洲商船从广东来到汉堡港。船上走下一群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他们在海上漂泊了近一年的时间,被囚在船舱底下做工。这些中国人比那些从非洲和美洲来的奴工更任劳任怨,受到了欧洲商队的“喜爱”。

20世纪初,从中国回来的欧洲商船渐渐多了起来。商人们开始同意妇女在船上做一些杂工,很多中国船员的妻子也跟着四处漂泊。

日子久了,有些船员的家属因为疾病或生小孩,不能再随船队出发,就暂住汉堡。他们就结伴搭伙,在“Schmuck”街聚集。

当1921年中国领事馆建立时,“Schmuck”街一带已居住了2000多名华人。当时的《汉堡晚报》就称这一带是个“小中国”。

捏造“通敌罪”希特勒搜捕华人

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8年,希特勒开始推行“纯净德国血统”政策,认为“五代都是德国人的才是真正的德国人”。华人的噩梦开始了,他们被逼与德国太太离婚,理由是“会玷污日耳曼人的血液”。

1939年前后,“二战”一触即发,纳粹政权逐步加大对移民的迫害,华人开始逃离。但仍有少数人留守在“Schmuck”街,他们以为纳粹抓的只是犹太人。

不 幸的是,这最后一批留守的中国人还是遭到了迫害。1944年5月13日,秘密警察以凭空捏造的“通敌罪”将“Schmuck”街的中国人全部逮捕,投进位 于威廉斯堡的“明日集中营”,其中17人因不堪忍受虐待不久后死去。此后,华人大批外逃,德国再也没有出现过新的唐人街。1 2 《走进唐人街:因希特勒而消失的德国汉堡唐人街 - 华人 - 欧洲新闻》本文来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赴美留学人数占半壁江山主要留学国申请热度... 下一篇:海外:浙江青田籍侨胞当选意大利帕托瓦市议...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