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众日报:妈妈:
刚才把我的蜗居收拾打扫了一下,12平方米的小房间,家具怎么摆都显得拥挤,不过谁让它房租便宜呢,拿到房补以后,包水电的月租才120欧,在巴黎算是低得可以了。
昨天去帮慧搬家,她终于不能忍受隔壁黑人日夜不断的音响声,在一个星期之内找到了房子,然后签合同,去邮局改地址,租车。新找的房子在小巴黎13区,是巴黎的唐人区,这里集中了无数卖中国商品的超市、亚洲餐馆,掺杂着些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移民,是中国在国外的又一片“殖民区”。
在巴黎市区,居民楼的一层一般都是五花八门的商铺,比如饭店、咖啡馆、药店、银行、奶酪店、水果摊等等,店铺之间一道带密码的大门才是房子的入口。而类似国内那样整栋的居民楼和小别墅都分布在大巴黎,也就是我现在住的郊区,但是交通和娱乐都很不方便。
这样的住房条件跟国内相比不知算好还是坏?因为一个经济能力适中的人也许想在市区买一套宽敞的有文化品位的房子,但是谁又愿意自己的家就在乱七八糟的商铺上面呢?而郊区的别墅位置偏远,就算出门有车,也让人有种不入主流的感觉——就像在北京住到望京或者五环以外心里怎么也不会舒坦。富人区的公寓,那只是给最有钱的人住的。
等我们进了那一道不起眼的小木门,小心翼翼地爬上狭窄的陡梯,来到慧的新家,这种疑问就更加强烈,国内的住房问题是不是还没有法国这么严重?四个人让10平方米的小房间显得十分局促,这里就好像《花样年华》里香港的昏暗的筒子楼。就这样的条件,还要800欧的月租,不包括水电,唯一的优点就是紧邻车站和地铁站,上学只需要20分钟。
电台的节目里经常在讨论法国的住房危机和年轻人的住房压力,在国内,起码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没有法国的这么高,起码中国的家长还愿意帮孩子分担一部分买房子的钱。
对于普通家庭的留学生来说,租房子是最让人头疼的事,除非你能忽视1比10的汇率。同一公寓里的亮7年前来巴黎读本科,现在博士毕业,自己开公司,自己买了车,但他还和我们一样住在廉价的公寓里。他开玩笑说有一天他父母突然就不给他打钱了,无奈只能自己养活自己,也许7年来父母已经投入了太多,就决定“遗弃”他了。过高的房租和油费让他只能住在廉价的公寓里。
我想起一个在澳洲读书的朋友,一次问她午饭吃了什么,她说连着几天都是吃麦片,因为父母供她很辛苦,要省钱。很多在国外读书3年以上的朋友基本都开始自责自己是父母的负担,尤其回国后也许还是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夏说,5月份除了带薪实习,还要去餐馆打工,父母快退休了,不能让他们把钱都花在自己留学上面。他去问一家餐馆打工的小姑娘自己能不能干什么活,小姑娘一脸轻视,怕他不能吃苦,说自己16岁就出国闯荡,而我们这样的大学生都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
可惜这金钥匙没法含一辈子,大学毕业了就得交回去。这样的失落感比没得到过更加强烈。
据说现在的85后被分成三种:名校精英,留学人才和“蚁族”。但我发现很大一部分的“留学人才”其实是漂在国外的“蚁族”。
楚儿
楚儿:
看了你的信,妈妈呆了好一阵子。
走出书房,到你屋里转了一圈。正是中午,阳光照射到房间里小半个地面,那盆水栽绿萝正旺盛地舒展着枝叶。你的“闪电”在花盆旁的阳光里打滚撒欢。我前几天刚给你房间换了新窗帘,粉紫色的小蘑菇图案,清清雅雅的,很女孩子的味道。
你说巴黎常下雨。我想,即便是艳阳天,也没有咱这里的阳光温暖吧。
只是此刻,你房间里的阳光有些寂然。因为你在远方。
其实,无论在哪儿,学生时代都是辛苦的代名词。眼下辛苦的价值,得等到未来才能显现。当你将来能够因为学以致用而感到内心充实、因为内心充实而感到生活美好时,就知道了之前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妈妈很庆幸你周围的朋友其父母都是和我一样的普通工薪阶层,你们其实不算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孩子,顶多是家长们用多年的积蓄给你们的年少时光镀了金。正因为你们成长在普普通通的家庭里,所以才能够体谅父母,知道父母是举多年之力在支持着你们的学业。而真正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孩子,只是少数。他们中的一些人,其实是不懂得珍惜的含义的,哪怕他们的父母也曾辛苦打拼过。妈妈的同事说,她儿子班里有个男孩,常常撒钱让大家争抢着玩儿,甚至自己撕钱玩儿。这样的孩子大概算是含着金钥匙吧?这样的孩子,绝不担心物质生活,可是,靠撕钱取乐,他真的快乐吗?
前几天看一个动物世界的电视节目,一头刚刚出生的小牛在奋力地站起,数次挣扎数次倒下,牛妈妈在旁边默默地看着。当小牛一次次倒下时,牛妈妈眼里有泪水在迷蒙着。她一定非常心疼自己的宝贝吧?可是,她也一定知道这是小牛长大和成长的必然,是小牛日后奔向广阔天地的必然。当小牛终于站起,并走出了第一步时,牛妈妈上前吻了吻小牛。牛妈妈没有表情,但她一定是欣喜的。
当看到孩子迈出坚定的成长之步时,为人父母者所有的付出,就都有了真正的意义。
妈妈(郭爱凤傅楚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在国内选读国外大学预科的四条标尺 下一篇:英国校长打开中国特教“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