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侨报:这两天,全国“两会”正隆重召开。上海社科院的一间办公室里,原院长张仲礼正热切地关注着。“我天天要看报纸、看电视,关注着‘两会’。经济建设、环境保护问题,我都很关注。”这位“海归明星”、“智库之宝”还有着另一个大名——“议案大王”。从1983年起,连续当选为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张仲礼,20年间提交了60多个议案,其中仅被编为“一号议案”的就有8个,当前广为人知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证券法》、《反腐败法》等多部法律,都是由他首先提出议案,并得到政府重视,及时加以制订、实施的。
一部专著,奠定学界地位
1947年初,27岁的张仲礼前往美国西雅图,进入华盛顿大学经济学系攻读硕士学位。1953年,他获得华盛顿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这是华盛顿大学经济学系二战后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在此期间,张仲礼大作《中国绅士》的出版,填补了当时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学研究的学术空白。《美国历史评论》专刊称此书是“一本对中国近代制度史作出重大贡献的研究著作”。
许多年来,《中国绅士》一直是中国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张仲礼回忆道:1979年,一批来华访问的美国明清史学家和经济学家来上海访问,尽管他本人也参与了接待工作,但是美国学者仍然向接待人员打听《中国绅士》作者的下落;当他被介绍给美国学者时,这些学者发出了“我们都读过你的书”的由衷感叹。
在学术界一举成名,使张仲礼很快当上了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也正是凭借《中国绅士》一书,他获得了1952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奖。这意味着他有了美国国家级学者的身份。
在美国功成名就的张仲礼,于1958年12月离开华盛顿大学返回祖国。当时,不满40岁的他已经担任了华盛顿大学远东研究所的副研究员。适时,国内政治时有波动,但张仲礼并不担心,“学以报国是我从小的理想”。“文革”前,他重点研究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史和上海工业史,出版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荣家企业史料》等;改革开放后,他把研究重点转到外国在华企业,合作的主要成果包括《英美烟草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沙逊集团在旧中国》、《太古集团在旧中国》等;最近十余年来,他着力上海史和上海学的研究,推出了《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研究》、《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等创新性著作。
张仲礼看起来像个文弱书生,但骨子里却有着另一番天地,“我总相信知识可以报国”。
一场会议,开始“智库”作为
“智库之宝”是2008年出版的张仲礼传记对他的称呼。1984年,刚刚上任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的张仲礼,很快接到了与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汪道涵一起外出考察的邀请,去巴基斯坦出席上海与卡拉奇友好城市的缔结仪式。
从卡拉奇刚刚回到上海不久,张仲礼就接到了汪道涵分派的第一个正式任务——接待前来上海考察经济发展的中央经济学家智囊团。 “当时,我们开了整整两天的研讨会,讨论很热烈。也就是在这次讨论中,我们率先提出了开发浦东的设想。 ”张仲礼回忆,“当时浦东还是一片农田,我们坚持认为在此基础上新建一个中心要比在浦西改建好得多。”也就是从这次会议开始,张仲礼所带领的上海社科院摆脱了以前“大讨论”的角色,开始直接为政府绘制发展草图,成为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而今,虽已耄耋之年,但张仲礼仍坚持每周到社科院上班两天,亲自布置、讨论学术事宜。
【出国留学网LiuXue86.com - 新闻资讯】上海科学院原院长张仲礼:从明星海归到议案大王[1][2]下一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小语种留学国大热 日韩欧洲纷纷增加奖学金 下一篇:15日美艺术学院校长助理来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