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留学 > 调查报告:四成高考状元大学毕业选择出国(8.7)

调查报告:四成高考状元大学毕业选择出国(8.7)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4-12-12

1977年至1998年全国各省份高考状元当中,考研和出国成为大学毕业后的首选,其中约有40%选择出国留学深造或定居海外。昨日,《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出炉,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通过对历年高考状元职业状况的统计分析得出的。

深造与出国成为状元首选

调查发现,高考状元进入大学之后,基本上都是大学校园中的佼佼者。本科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状元比较少,大部分的状元本科毕业时选择继续在国内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另有一部分状元则选择出国留学深造。在统计到的350多名状元中,可统计到职业状况的有130多人,其中约有40%选择出国留学深造或定居海外。

课题组学术负责人、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表示,对于考上大学的优秀学生,国家应该想办法把他们留下来,而不是一味培养,以后任由其出国。他建议国家应该为需要发展的专业设立奖学金。

考场状元不等于职场状元

课题组通过核查“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杰出人才发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而在学术领域,中国两院院士、外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专家名单,均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同样在“杰出政治家”中也没有高考状元。

蔡言厚认为,这也说明了高考状元尚未出现在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状元仅是“考场状元”,尚未成为“职场状元”。

蔡言厚认为,高考状元作为各省份高考的第一名,选择就读的几乎都是国内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受到的是中国一流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并没有社会期望得那么“理想”。

高考状元诞生时的风光与高考状元毕业后的落寞,应当引起社会对状元群体的关注,特别是对教育的反思。

■报告解读

1多数状元职业与专业脱节

调查分析130多名状元所学专业与毕业后选择的职业发现,大部分状元选择了与自己就读专业相关系数不高的行业作为职业。

课题组专家、云南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冯用军指出,高考状元之所以职业发展缓慢、职业成就平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高考选择专业时不是立志,而是随大流的结果;因而不得不中途转换专业,这不仅浪费了他们的宝贵精力,更多的是浪费了教育资源,这是值得教育界反思的地方。

2状元就读学校相对分散

对比“1977-1998年”高考状元选择就读高校情况,蔡言厚指出,1999年以前状元选择就读的高校相对分散,而1999年以后状元选择就读的高校非常集中。特别是2005年香港高校纳入内地统一招生后,部分高校在状元心目中的地位已基本上被香港高校所取代。

蔡言厚认为,高考状元就读学校如此集中不是一种好现象。一些其他大学的优势专业也应该有招收状元的能力。

对于专业的选择,蔡言厚认为,1977-1998年状元的专业选择更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如今高考状元纷纷选择热门专业。报告建议政府设立“国家奖学金”吸引优秀学生报考能源、环保等国家急需发展的专业和重要的基础专业。

■对话状元

“今日成就与‘状元’无关”

对话人物:吴小琛

1989年甘肃高考状元,考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律系,现为思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新京报:知道自己是高考状元时心情如何?

吴小琛:没什么印象了。当时中国的外贸很火,所以好多人都报对外经贸大学。当年有十七八位高考状元和我一起进了对外经贸大学,所以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优越感。

新京报:大学成绩怎样?

吴小琛:成绩没问题。

但也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没有特别的地方。

新京报:状元的光环对你以后的生活有影响吗?

吴小琛:没有什么影响,也没造成压力。1993毕业后到外经贸部工作,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后来又辞职赴美留学,回来后一直做反倾销应诉律师,现在在国内也算是数一数二。作为人生目标之一,我现在所取得的成就,都是靠我毕业后个人的努力获得的。至于当年考了状元的事情,现在偶尔会当做一个谈资和朋友聊起。

“古代状元留名者不及1/10”

对话人物:郭方

1977年北京文科状元,现为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新京报:状元称号为你带来过什么荣誉和奖励吗?

郭方:没有。高考之时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状元,1997年,有媒体做高考20年的报道找到我,告诉我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的状元。

大一以第一名成绩考上社科院研究生时,倒有媒体报道。那个时候没有人会因为你是状元而对你有什么特殊的态度。我今年快60岁了,我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做学问上,现在还是默默无闻,但我不后悔。

新京报:你研究历史,我国古代历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状元多吗?

郭方:古代的状元,当时也很荣耀,但最后能留名的不到十分之一。清朝曾经出过两个连中三元的状元,最后也默默无闻,在历史上什么名也没留下。

历史上的状元大多好读书,能考状元的人都比较老实实在,因此走升官发财路线的不多。有的进了翰林院,也是从地方知县知府做起,其中不乏不愿在官场打混者,最后都辞官回家读书去了。(记者 李大明 鲍颖 郭少峰)

■部门声音

“高考中状元不代表未来发展”

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表示,不能以高考成绩作为优秀人才的唯一标准

昨天(6日)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表示,高考状元只能反应一次的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所有成就,更不代表他的未来发展。他还批评说,现实当中有以高考状元作为工作成效标准的倾向。教育部不提倡对高考状元进行宣传,也不提倡对高考状元予以奖励。

王旭明说,高考状元虽然有与其多年努力这样的必然因素分不开,但也有很大的偶然因素。自古以来有考试就有第一有最后,但第一不一定是最好,最后一名也不一定是最差的。

他表示,事实证明,高考状元有的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成为优秀人才,也有的被淹没,成为平庸之辈,默默无闻,这也显示,不能以高考状元论英雄。王旭明希望学校、社会和各有关方面能科学、客观、公正地去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反对这种片面的人才选拔观。

王旭明承认,现实中的确有些地区、有些学校、有些部门还有个人存在着认为高考状元是最优秀的人才这种错误倾向。他认为,高考只是人生一个阶段的标准,不能作为唯一标准,更不能作为人生最后阶段的判定标准。

■专家观点

“近年高考状元体现综合素质”

中科院专家王极盛认为,高考状元不一定最聪明,但最会学习

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研究员昨天(6日)表示,其实1999年以后的高考状元是综合素质高、德智体全面考核后的、考试成绩最高者,他们其实也是普通人。很多高考状元告诉他,如果再让他们考一次,未必就能够考得比别人好。

王极盛从1999年开始研究高考状元,他当面访谈了400多名高考状元。经过研究发现,1999年以来,高考侧重于素质和能力考查,这时期产生的状元不是过去的那种书呆子,“应该改变过去的两种认识:一种是认为状元一定是书呆子,高分低能;一种是认为状元是神童。”王极盛说。

经过访谈王极盛发现,高考状元并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但他们是最会学习的,他们会思考,会举一反三,会动脑筋。”所以,王极盛反对高考状元高分低能的说法,“1999年以前的我不敢说,但1999年以后的高考状元的分数是他综合素质的体现”。有些状元还是多面手,到了大学“都朝气蓬勃”。

来源:新京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嘉华世达留学咨询专家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 下一篇:中心荷兰办在北京上海两地举办荷兰留学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