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大学,有一门号称能“改变人生”的课程引起了学生们的追捧。这门课教的是中国古代学者所提出的深奥的中式哲理,学生们要认真阅读经过翻译的中国古代经典着作,如 《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并积极地将教授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授普埃特在当代美国的社会背景下教授中国古代的哲理,让学生们接触到了一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世界观,还有一系列美国人此前并不了解的思维方式。
改变学生的观念
在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里,自我陶醉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正在呈上升趋势,而对于人们该如何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个问题却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听起来很像现在的美国社会,但美国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学教授迈克尔·普埃特告诉他的学生们,2500年前的中国也是如此。
普埃特在哈佛大学开了一门名为“中国传统伦理与政治理论”的课程,目前有700多名学生上这门课,是哈佛大学内排名第三的热门课程,仅次于《经济学入门》和《计算机科学入门》。2007年,普埃特第二次开设这门课程时,涌进教室的学生实在是太多了,他们不得不坐在台阶上和讲台边,甚至连走廊里都是人。为此,哈佛大学将这门课的授课地点换到了桑德斯剧院,这是哈佛大学校内最大的讲堂。
中国古代学者所提出的深奥的中式哲理为何能吸引如此多的美国学生?美国《大西洋月刊》报道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这门课程中包含了伦理论证,这是哈佛大学极具挑战性的核心学习要点之一。此外,普埃特还大胆地向学生们承诺:“这门课程能够改变你的人生。”
普埃特的学生们表示,教授的承诺是真实的——利用中国古代的哲理,普埃特为学生们提供了具体的,但又违反直觉,甚至是具有革命性的观念,这些观点能教育学生如何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
去年上过 《中国传统伦理与政治理论》 课程的学生伊莉莎白·马尔金说:“这门课完全改变了我对自己、同龄人的看法,也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不要过于“深谋远虑”
普埃特要求学生们认真阅读经过翻译的中国古代经典着作,如《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并积极地将教授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普埃特在当代美国的社会背景下教授中国古代的哲理,让试图在社会中立足的青年学生明白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如何才能创建一个更好的社会,如何才能过上充实的生活。
普埃特让学生们了解的不仅仅是一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世界观,还有一系列美国人此前并不了解的思维方式。
与20年前相比,现在的学生求学的目的似乎更为功利化。普埃特说,他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正沿着非常明确的道路,朝着切实的事业目标前进。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在过去10年中,哈佛大学主修人文学科的学生数量出现了急剧下降,这一趋势在全美的人文学院中都有所体现。对哈佛的学生来说,金融业是最受欢迎的就业去向。普埃特发现,如今的学生们早已定下了实际的就业目标和计划,他们在选课时,甚至在参加课外活动时,都会朝着既定的目标靠拢。
普埃特却告诉他的学生们,在做重要的人生决定时过于“深谋远虑”、过于理性都是错误的。那些中国古代的哲人们会表示,上述这种策略会使人局限于一点,而无法接纳其它的可能性。
“那样的学生根本不会去注意生活中真正能激励、鼓舞他们的事情,”普埃特说,“而这些事情才能真正使人实现个人抱负、拥有振奋人心的生活。”
日常小事改变生活
尽管普埃特教授的道理听起来有点神神叨叨,但这些其实都是早已被全世界人接受的智慧结晶,但却在现代社会中被遗忘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所以优秀并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也持有类似的观点。
在每一堂课即将结束时,普埃特会考验一下自己的学生,要求他们把学到的中式哲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我们所学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我们,只有从非常平凡的事情做起,改变感受和回应这个世界的方式,我们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普埃特说,“所以我要求他们从这一层面做起。我没有向学生们传授什么大道理,我只是想让他们了解,日常的小事也能改变生活。”
普埃特布置的作业也不算难:第一步,研究一下对陌生人微笑的感受,为别人开一下门,参与一项兴趣活动等。第二步,记录以上这些行为、姿势或语言会使得他人产生怎样不同的回应。最后,把那些能引起积极、兴奋感受的行为坚持下去。
在论文和课堂讨论中,普埃特的学生们还会研究,根据这些哲学家的思想,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旦学生们对自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之后,他们就会坚持做下去,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修养是另一个与中式哲学相关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努力比天资更为重要。
当今社会有一种崇尚做大事、做到最好的潮流,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关注日常琐事,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也是非常重要的。普埃特表示,如今中式哲学不仅仅在哈佛校园受到欢迎,更引起了全美范围内广大民众的兴趣,“这是一个信号,表明那些一直生活在‘快车道’上的人渴望有所改变,而中式哲学使他们产生了共鸣。”
【学习要点】
打开视野,中为西用
普埃特希望能打开学生们的视野,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事物,无论是恋爱关系还是就业决定。他告诉学生们,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有可能产生深远影响。
从小事上培育善良
普埃特要求学生们要有更多的自我认知。他说,一些日常的小事,比如为别人开门,对杂货店店员微笑一下等等,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感受,从而改变一天的历程。
经过一天的忙碌之后,这种良好的感觉可能会影响人的心情。但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因有人插队而感到的短暂不满,又会对人生大事产生怎样的影响?普埃特说,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的事情,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意识到并了解到什么事情使得我们有所反应、感到快乐或悲伤,这样我们才能对自己有更多了解,并能进入新的层面。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提升这种善良的品质。普埃特说,只有在小事上培育这种善良的天性,一个人才能真正成为具有惊人影响力的杰出人物,改变自己以及周边人的生活,并最终改变这个世界。
从心灵出发做决定
美国人倾向于认为,人类是理性的生物,依靠大脑做出合乎逻辑的决定。但在中国古代学者的观念中,“头脑”和“心灵”其实是一样的。
普埃特告诉学生们,心灵和头脑是紧密相连、难以分开的,两者都无法独立存在。从晚饭做什么菜,下个学期选什么课,到选择哪个职业,跟谁结婚——无论是普通的还是意义深远的决定,只要人类做出选择,就会将理性和感性的方面整合在一起,得出一个心灵和头脑都能接受的结果。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普埃特称,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顺应自然,而不是用我们所认为的“理性抉择”将自己封闭起来。就像练钢琴熟能生巧一样,我们应该在每天的生活中训练自己,让自己以更开放的态度接受各种经历和现象,这样才能在面临抉择时摒弃焦虑,从心灵和头脑两方面出发,自然地得到正确的答案。
普埃特还教育学生,即使自己心情不好,也要待人友好;即使感觉不快乐,也要向他人微笑。这些举动都会给自身的感觉和行为带来切实的变化,甚至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处境。
【学习成果】
中国哲学改变了生活
亚当·米切尔是理科天才,他进入哈佛大学原本是想主修经济学。米切尔说,无论是在哈佛还是在社会上,美国人都倾向于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未来,“我们列出所有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做出决定。这种做法会使人沿着自己擅长的道路走下去,这条路的风险比较小,但获得的成就感也不大。”
大二那年,米切尔选修了中国哲学,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思考方式太狭隘了。他开始选修自己感兴趣、但并不擅长的课程。他发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付出努力,这一过程让他更有满足感。此外,他还更注意自己给周围人带来的影响,以及周围人对他所产生的影响。
米切尔开始投身外语学习,如今,他是一名研究地域关系的研究生。米切尔说:“我很高兴地发现,普埃特教授的承诺实现了,这门课确实改变了我的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常春藤名校爸爸详解美国院校申请3大误区 下一篇:2013年全球清廉指数报告 丹麦新西兰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