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钟情本国历史,中国人毫不逊色于英国人。英国财相奥斯本本周的中国贸易与投资之行再次使人回想起了两国经贸交往的历程。
在18与19世纪,正是英国人带领西方列强迫使中国打开了其面向世界的经贸之门。
中国人一定还记得,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爵士率领第一支英国经贸代表团访问中国,试图说服强大的中华帝国赋予英国商人更多的经商自由。
当彼之时,大英“日不落帝国”和中华“中央之国”存在着相互竞争互不交融的世界观。
如今,200多年过去,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两国在世界观方面的差异依然存在。
由于利益的冲突、文化的差异以及马戛尔尼拒绝给乾隆皇帝磕头,英国的首次中国经贸之行归于失败。
古老战舰
马戛尔尼曾描述说,“中华帝国就像一艘古老而破败的一流战舰,过去150年有幸靠着一代代勤勉的船长使其免于沉没,它胜过其邻国之处仅在于它的体积与外表。”
马戛尔尼说,一旦遇到一位不称职者担任船长,这艘大船将会遭殃。它可能不会立即沉没,可能还会拖着破烂的船体漂浮一阵,最后在岸边撞碎,再也无法在旧有的船体上进行修复。
对于中国这艘航船的现任船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来说,马戛尔尼的这段话无疑极具可读性。
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屈辱—外国入侵,包括鸦片战争败于英国,不停的内战,经济崩溃以及疯狂的毛泽东时代,习近平可能会和其他许多中国人一样承认,马戛尔尼对中国的评论具有相当的预见性。
时过境迁
和房地产等项目。
对于中英来两国来说,这都是一个全新的局面。
过去两个世纪,中英两国的经济关系只是贸易。起初,英国需要中国的茶和瓷器,但却无法提供中国人喜爱的东西。
在马戛尔尼访华之后,中国皇帝乾隆曾致信英王乔治三世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英国于是只有鸦片向中国输入了。长话短说,这导致了两次战争,其结果是轰开了中国对外的经济之门。
力量变化
到了1950年代,毛泽东主席再次关闭了中国的对外之门。直到19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才再次尝试着打开了这扇大门。
中国随之立刻意识到自己在资金与技术上的极度贫乏。而英国不但两者兼有,而且还能利用其香港殖民地之便向中国提供所需。
30年过去,双方的力量平衡再次发生变化。英国向中国的出口,远远比不上它对中国服装、玩具、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的进口需求。
英国目前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达到每年200亿英镑。这部分因为英国的强项在于服务业,而中国的需求主要着眼于原材料和机械工业。
中国目前拥有雄厚的资金,而英国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需要外来投资。作为各取所求的结果,中国过去18个月对英国的投资超过了过去30年的总和。
当英国财相奥斯本和伦敦市长约翰逊在北京忙于寻求中国投资之际,乾隆和马戛尔尼如果地下有知,不知将会有何想法?他们或许也会对历史的变迁感慨不已。
他们可能也会发出警告说,中英仍然是两个世界观极为不同的国家。
对于两个拥有悠久与骄傲历史的民族来说,1793年似乎就像昨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两中国人游巴黎只用1欧元硬币付账被查 下一篇:报告:欧盟移民“福利旅游”指称被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