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矛盾在多方炒作下演化为冲突
据《观察者》杂志网站刊文报道,题为“香港城市大学粤语授课起争执 港媒恶炒两地大学生骂战”,全文如下:港媒体频繁炒作的“中港矛盾”,如学位、住宅单位、孕妇床位问题等,让平静的象牙塔也受波及。近期,香港城市大学一个硕士课程项目的内地学生,在上广东话班的“中国文化要义”课时,要求改用普通话授课,遭到香港学生抗议。有香港媒体立即大肆炒作,“中港矛盾蔓延至课堂”、“城市大学硕士班掀骂战”云云。但根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所有“骂战”没有媒体渲染的那么夸张,相关问题早已解决。
授课语言引发“骂战”
香港《明报》13日引述《苹果日报》的报道称,香港城市大学一个硕士班的内地生,宣读了注明“以粤语授课”的班,上课时却要求老师改用普通话授课,引发两地学生骂战。报道借用一位匿名香港本地学生之口,绘声绘色讲述了“9月开课第一堂”上的“骂战”:有内地生举手说,“教授,我们听不懂广东话,请你用普通话。”引起本地生哗然,有人不满说“写明广东话授课”、”你们要守规矩”。到第二堂,陈学然却改用双语授课,每讲一句广东话,便以普通话翻译一次;又为内地生加开每周近一小时的“普通话讲解课”。有本地生忍无可忍,举手表示“听不懂”,内地生却反唇相讥:“香港学生听一下普通话也不能吗?”课室内的本地及内地学生开始互相对骂,坐了约百人的演讲厅“火头”处处,扰攘一时。持续至第三、四堂,学生仍不时起争执,双方势成水火。报道还称,老师特别为内地生加班补课,到组织本地生课程进度大受拖延。
报道中,无理取闹的内地学生,仗义执言的香港学生,委曲求全的授课老师,个个形象跃然纸上,故事性、冲突性极强,因而引发广泛关注。
随着内地文化逐渐进入香港,部分当地人发起保卫粤语、抵制普通话行动
涉事方否认相关报道
但很快涉事各方都对报道予以否认,认为根本不没有该媒体渲染的那么夸张。一名城大学生说,根本未发生“骂战”。只是内地学生觉得花了高额学费,却听不懂授课语言,担心可能影响毕业。城大发言人回应称,两地学生曾就语言问题有“热烈讨论”,但该科教学进度没受影响,教授继续以广东话授课,讲到部分关键内容时才辅以普通话讲解。授课的城大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教授陈学然也否认结局是“以双语授课”,他称,“这一堂规定用广东话教,一些关键字先用普通话讲一讲,并不会对课程进度有影响”。
城大的一名知情老师说,看到报道很“愕然”。因为这件事已过去一个月,问题早已解决,不值为何现在又拿出来当做“中港矛盾”说。一开学有内地生反映课程部分内容听不懂,陈学然老师就立即用课外时间为内地生补课,前后共补了三次。参加的学生一次比一次少,最后一次只有几个人参加,因为觉得发多数人已经跟得上。10月后,已无内地生反映“跟不上”。
据了解,城大的中文文学硕士课程,内地生人数较多。本学期“中国文化要义”科目,有91名学生选读,内地生占60%。“中国文化要义”上学期广东话授课,下学期普通话授课,学生可按个人需要及进度,选择在上学期或下学期修读有关科目。内地生上学期上课,可以提广东话水平,香港学生下学期上课,也可以顺道学习普通话。据悉,部分城大内地生为了一年毕业,不得不选上学期的广东话班。
香港高校一般用英文授课,只有个别科目如中国文学等用广东话授课。香港高校在入学之初,一般会为内地生安排广东话课程,大多很快就能听懂。但硕士课程期限短,只有一至两年,要求学生开学就能听懂广东话不现实。
专家批评恶意夸大矛盾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者认为,香港媒体热炒的所谓“中港矛盾”,的确很快能博取读者眼球。但包括奶粉、双非孕妇等问题,其实一开始未必是水火不容的矛盾,却因为管理者没有未雨绸缪而演化为冲突。此次授课语言之争也是如此,如果城市大学协调好课程安排,或者像陈学然老师这样,利用自己的时间为学生补课,提早化解矛盾,这根本就不是问题。一些媒体把此事渲染为“骂战”、上升为“中港矛盾”,可以说是小题大做。
城大发言人13日对《环球时报》称,城大欢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并致力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尽量平衡和兼顾本地生和内地生的需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上海财经大学一男生摆蜡烛表白被泼水扣盆 下一篇:伦敦市长约翰逊亮相北京英国高校创新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