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刚开始,媒体接连曝出两起与留学相关的恶性事件——4月1日,一名在瑞典留学的上海女学生被同样来自上海的男同学连刺十余刀后死亡;同日,在浦东国际机场,一名返沪的留日男学生用水果刀刺捅前来接机的母亲,致使后者当场倒地昏迷。两起恶性事件,顿时成为留学圈和心理学界的热门话题,记者采访发现,血淋淋的教训暴露的不全是当下年轻一代的冷漠、甚至冷血,由于学校、家长经年累月地关注“知识教育”,忽视“品格教育”,也缺乏心理教育,或许是问题根源所在。
至少,在一些留学业内人士和心理专家看来,在孩子们搭上越洋航班前,一堂全面、有针对性的“行前准备课”确有必要。
人格教育缺位是诱因
昨天接到记者的采访电话,华东师范大学某专家认为事件固然意外,但也不是不能解释。他告诉记者,就事件公开的那些内容看,这与当下学生急需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
“多年来,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主,尽管期间孩子们也会竞选干部、参加社会活动,但是总体而言,人格教育还是缺位的。”专家说,人格教育包括个体的日常生活能力、交际交往能力、生涯发展规划能力、情感处理能力等。
在中国时下的家庭教育内,家长们往往只对孩子的学习提出要求,对他们的个人独立生活能力、为人处世之道、生活价值观等少有关注,更多地给他们提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有的甚至格外溺爱。这样的孩子一旦出国,面对文化环境、生活方式的突变,将遭遇巨大的现实落差和心理冲击。
专家表示:“孩子进入国外环境后,原有的人际支持变得薄弱,语言文化差异让个体更感觉孤独,心理压力会大增。”留学生一旦遇到不如意,容易产生极度失落感,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行前应关注文化准备
在分析两起恶性事件时,留学业内人士指出,不少留洋孩子有个共同点——家庭富裕,这点也不容忽视。“这并非针对贫富,只是家庭富裕的孩子更容易被家长溺爱,导致一些人格上的缺失。”
就在最近,“海外夏令营”的带队人蒋毅接到一位“留妈”的求助电话:女儿在国外失踪了!经工作人员与当地学校、住宿家庭多方联系后方知:这个学生在当地交了男友,打算结伴“出国”留学,所以自作主张在原学校办理退学。在蒋毅的工作中,此类“自说自话”的孩子还不少。
眼下,不少家庭将“海外夏令营”视作留学前哨战,这些孩子大多为中学生。蒋毅发现,有的孩子出去后总是摸着墙根走路,好像“自闭症”一般,有的孩子说话永远“不正眼瞧人”,还有的孩子在迪士尼乐园睡着了,导致整个队伍在园外苦等3个小时。“个别人格存在缺陷的孩子本身就不适合出国,到了国外独自开启长期的留学生活很容易出问题。”
针对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专家建议留学家庭在行前给孩子做一个全面生活教育,包括生活能力、对到达国家文化的了解、时间规划能力、理财能力等。“可惜的是,我们经常看见,很多孩子一旦录取后,往往热衷请客吃饭,或者购物,却很少关注文化上的准备。”
记者了解到,此类行前文化准备目前在心理圈和留学圈内开展得都不多。市场上的心理机构多围绕“求职、职业规划”,专门针对留学行前的不多。在留学机构中,“行前准备会”、“行前培训”并非家家都有,质量也层次不齐。
专家表示这种培训要向孩子强调“如何应对文化冲突”。“我们需要告诉孩子,留学是个多维度的体验,不是只有读书、拿文凭,或者日后报答父母,更多的应该是对一种另类文化的体验、和不同人群的思想碰撞,所以不妨走出宿舍,去听听音乐会、看看篮球赛。”
家长不要再施压
此外,要构建健康心理不只是孩子一方的努力,留学业内人士和心理专家强调,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多压力。
张怡荦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曾亲眼看见,一个考入纽约大学的姑娘,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每晚吃便当店的打折盒饭,且每日只吃两顿。结果一个月不到,受不了回国了。还有个学弟因母亲生病,连学位也没拿就回国了。“他们都是主动回国,在决定的过程中,他们承受的痛苦和压力外人难以想象。”张怡荦指出,不少留学生在外承受学习、生活、对个人发展的期望等多重压力,建议家长在孩子留学后,不要对未来发展再有强硬的要求了。
心理专家也指出,不少留学家庭送儿出国,是“倾囊而出”,因此孩子也往往被寄予“报答父母”、“必须学出个人样”等等的期望,这样容易造成在外的孩子对家里只会“报喜不报忧”,一旦心理有压力,无处释放就会出问题。
对此,专家则建议,父母与孩子在行前、以及留学期间多多沟通很有必要。“在行前,父母可以和孩子就留学的期望作个沟通,有时他们会发现,彼此期望值并不匹配,或许孩子认为要为父母争光、报答父母,而父母也许表示并没有那么高的期望,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多长点见识。谈开了,或许彼此的压力会小很多。”【相关阅读】 留学生刺母,捅伤的不只是一位母亲 留学生心理安全伤不起 调整心态是关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加拿大留学未来五年最火热专业解析 下一篇:投身社区工作 中国留学生获英最佳国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