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留学 > 反思李泰伯被拒:打倒高考状元六大理由

反思李泰伯被拒:打倒高考状元六大理由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1-04

高考分数出来后,“状元”们又照例被热炒了一番。说是照例,实际上“炒高考状元”也只是近十来年的事。虽然恢复高考已经34年了,单从炒作“状元”的时间段看,就知道“高考状元”从投胎以来,就是应试教育登峰造极的结晶。我知道,写下这个题目,是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风险的,但是,心里有话,不吐不快,所以甘愿再犯傻一回。

理由一:状元不一定是中学里分数最高的学生。 这个问题局内人都是知道的。年段里那些平日分数第一的同学,在高考时很可能第十几、第几十,而那些平时不怎么起眼的同学,有可能一跃而上,成为所谓的状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一跃而上的状元具有深厚的潜质,所以最终得以发挥,他们得以鲤鱼跳龙门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目前考试制度对学业能力评价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考试从命题到评价实际上很难正确说明学生的学业水平。比如,2009重庆高考状元何川洋09年高考成绩659分重庆文科第一,复读一年后10年高考成绩674分重庆文科第十(状元688分)。虽然第十名也很不错,但说明了所谓的高考状元,并不是想象中的那种唯一性的,顶多只是分数最高的那一批学生的代表而已,不然,何川洋的父母去年为什么要给何川洋改民族身份呢?既如此,我们全社会投入十分的热情去热捧一个偶然,不公平吧?

理由二:状元上大学后也不一定是分数最高的学生。

我们国家的教育爱以分数论英雄,我们这里就再以分数来说说事。在中学时分数就不一定是最高的状元,上大学后当然也不一定会最高。就算中学时分数就是最高的,也难保上大学后就分数最高。相反,就目前的教育而言,中学时分数高,大学时分数比别人低一些方显正常。因为,中学教育是老师捧着哄着得来的,越顺着中学老师手捧的方向嘴哄的气味进行学习的人,分数就越高,而大学呢,需要的是自主地学习。真正会自主学习的人,在中学里也可能已经自主了,但他的中学分数不一定最高。事实证明,近十来年,各地高考状元上大学后极少仍保持中学时的旺盛学习精神的。 理由三:状元念完大学就出国为别人服务去了。

据调查,九十年代末到现在,那些上完国内大学的状元们大学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都“出国深造”去了。大比率出国,留完洋后又大比率在外打洋工,国家在他们身上投入的教育经费不血本无归了吧?(当然,在外也能默默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贡献的除外。)有多少一等一的人才因为穷念不起大学呢?可现在一些地方,产生一个状元,动辄几万几十万奖金,这不是在奖励他接着好好学习,而是鼓励后来者争取奖金出国。如果把这些钱拿来支援穷孩子,他们成才后又无“叛逃”之虞,岂不是更好一些。

理由四:状元被社会捧杀得几乎失去了创造力。

这些年,女状元越来越多,女性的创造力本来是逊于男性的(对不起,是就整体而言,没有性别歧视之意),这从一个方面说明我们的状元本来就不代表最广泛创造的动力方向。事实证明,高考状元大学出来后职业发展很少“出类拔萃”者,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高考分数出来时的广泛社会预期。真正有出息的人,都是在默默无闻的坚持中挺过来的;真正有出息的事业,都是在默默无闻的努力中成就的。社会过早地捧一个人、一件事,结果肯定适得其反。

理由五:状元的个性品质并不是想象中的非同凡响。

说得夸大一点,一些状元实际上是十几年如一日承受应该教育不良后果的可悲的结晶。中国学生的分数是从哪里来的?告诉你,和农民工一样,都是血汗钱。生活在应该教育的榷汁机中,许多生命的鲜活与快乐都没有了,越服从那种教育机制,越心智不全,更不用奢谈什么人格品质和个性魅力了。调查表明,我们的状元上大学时大都集中在那些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上,实际上大都选择了与“钱”(经济)有关的专业,“而另外一些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和国家大局的高校及其潜力专业往往不受考生的重视”。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状元们都是在为个人的“钱”程着想啊。

理由六、状元被世界一流大学拒收。

据报道,最近两年,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纷纷拒收中国的高考状元。新闻说,美国一流大学已拒收了六成中国高考状元的求学申请。人家招收的是“全面发展的”、“有优秀品质的”,“兴趣广泛的”,“有独立人格的”、“分数不一定太高的”人,人家不知道被一张考卷里的题目定型下来的“状元”是什么东西。既然人家一流大学都弃状元于不顾,我们的清华、北大、港大为什么还上演“三国演义”烽火“抢”状元呢?难道我们在别人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名落孙山了就自暴自弃,堕落为抢一点别人不想要的货色来充数?

当然,不管怎样,只要有考试,就会有“状元”。我们“打倒状元”,只是说别太在意这个所谓的第一。再说了,现在的学生成绩都不准排名排队了,整个社会拼命吹捧什么状元,岂不是和国家教育导向相左?呵呵,敲着敲着,言辞可能有些过火了,但诚心可鉴,就此打住,谢谢您刚才读上述文字时随即产生的不同意见和批评。 有人问我,对今年人大附中的高考状元李泰伯被美国大学拒收有何看法,我就补充几句在这里吧。

我们不是说别人要的,就全部都是好的,别人不要的,就全部都是差的。但别人的那些选拔标准,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用北京学美留学公司执行长张恒瑞的话来说:“对美国名校来说,他们更看重学生内心世界里最真诚、最有兴趣的部分。美国学校会看学生是否真心投入某件有意义的事,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性的参加。美国名校对看得出人工操作的痕迹者,都不会录取。”在借鉴了这些有意义的东西的基础上,我们的状元如果还不被别人录取,我们完全应该大胆抢来的,毫不犹豫。今年北京理科状元人大附中的李泰伯同学,总分703分、班长、学生会主席、校模拟联合国主席、三次全国数学竞赛冠军……但被美国的十一所校弃录了。

“数学竞赛冠军”这一条我们别太在意,因为我国的很多“冠军”是靠拼了命地“专业”竞赛训练才获得的,“人工操作痕迹”嫌疑,李泰伯同学是在所难免。但那么多学生职务,可都是需要付出时间去“锻炼”的呀,李泰伯还拿了状元的分数,这说明李泰伯肯定综合素质极高,分数高只是他的其中一高而已,但他被美国名大弃录了,有人分析说这可能是美大也有“政审”——“李泰伯的班长,学生会主席,都是中国官方体系的一部分,这个孩子显然不符合西方的自由主义标准。”如果真这样,我倒觉得毫不可惜。美国的“政审”,可能是意识领域里自觉和不自觉的对共产主义中国的不理解。也许,他们认为李泰伯被中国的学校培养得如此“又红又专”,到了美国后一定很难“改造”,到时候把美国的什么枋心秘密偷回中国来,现在岂不是引狼入室了?

诚如此,倒给我们提了好些个醒了:

一、从国家的角度,要大力加强状元的品德教育,让所有高分同学都具备“又红又专”的爱国品质,确保将来始终不会成为某些对手的帮凶;二、从状元个人的角度,要出国但不要强调自己在国内如何“又红又专”,说白了,就是搞一些他们喜欢的边角料来包装自己,使自己不失去机会;三、从人民内部矛盾的角度,国内的大学也不能过分强调那些“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方式,毕竟,一个班就一个班长,一个学校就一个学生会主席,而且,作为学生,只有淡化了这些“头衔”的作用,才能和平共处,才能滋养出更好的人性魅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澳洲又一国际学院被关 400余学生受影响 下一篇:中英专家上海世博会共创绿色制造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