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州立的还是私立的,美国大学在招生时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吸收真正有才华的学生。它们不单凭报考者的学业成绩和全国统一考试成绩,还特别注重通过形式多样的选拔方式考察其才能。
日本《世界周刊》5月30日一期刊登了后藤英彦的一篇文章,题为《美国大学从多方面选拔人才》,摘要如下:
加里福尼亚伯克利分校:60%名额给“补充入学”者
以加里福尼亚伯克利分校为例,该校不单凭报考者的笔试成绩(包括平时的学业成绩和全国统一考试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每年招生时,该校首先设定一个分数线,挑选出笔试成绩优异的报考者。这些“笔试尖子”拥有40%的入学名额,剩下60%的名额则安排给“补充入学”的人,即通过考核报考者笔试之外的才能,来决定是否录取。这种做法可谓别出心裁,目的在于发掘笔试中无法测试的才能。
那么,“补充入学”的人即使笔试得分不高也能进入大学吗?事实并不是这样。在满分为4分的学业成绩中,加里福尼亚州居民至少要取得3.3分,州外的报考者必须拿到3.4分以上。1998年共有2.715万人申报伯克利分校,其中只有31%的人被录取。95%的被录取者中学成绩都排在班级前10名。就是说,即便是体育明星也必须在50人的班级里成绩名列前5名才能进入伯克利分校。
哈佛大学:面试考察人品
名校哈佛大学也是通过审查个人资料录取报考者的,还要面试。1998年1.818万人报哈佛大学,其中只有11%的人被录取。与伯克利分校的情况一样,哈佛大学95%的被录取者中学学业成绩名列班级前10名。在满分为800分的全国统一考试中,他们的英语成绩均在700—790分之间,数学成绩为690—790分。学业成绩优秀的人就读最难进的哈佛大学是顺理成章的事。不过能否被录取的更重要依据是有无过人的才华和潜力。
哈佛大学规定必须面试,是为了考查人品。在面试中,考官要考查报考者是否具有“优良的品质”和“正义感”,能否保持和弘扬母校的荣誉。如果认为能够就推荐其入学,否则就不予以举荐。
在不单凭学业成绩和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录取报考者方面,哈佛大学与伯克利分校如出一辙。该校尤为引人注目的做法是在招生过程中照顾具有特殊天分的人。
入学考试委员会在决定是否录取报考者时,有时通过讨论决定,有时以投票方式决定。伯克利分校还给予一部分学生代表投票权,希望以此公平地选拔人才。
日美两国评价学业成绩的标准截然不同。日本是根据笔试得分评价学业成绩的,而美国的学业成绩由几部分组成。据毕业于伯克利分校的学生说,在学业成绩的组成中,笔试占50%(期中20%、期末20%、小测验10%),课堂表现(陈述和发言)占25%,家庭作业占15%,出勤情况占10%。即使笔试成绩不太好,如果其他部分得分高,那么学业成绩得A(优)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日本,人们普遍认为,不论是全国统考还是大学单独进行的入学考试,笔试分数都具有客观性。毕业学校向报考学校出具的考生成绩报告也只是形式上的,没有成为录取与否的决定性根据。大学入学考试科目被歪曲成了为应付考试而开设的课程。这种做法很像中国以前把古典文学考试作为选拔人才手段的科举制。只把“笔试尖子”视为有才是偏颇的、不公平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广州第一届亚洲教育展学风劲吹 下一篇:哈佛大学校长明年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