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课改的阻力源自何处
——中小学课改外围观察与思考
在教育的“毛细血管”里,最重大的改革就是课改。课改,犹如荆棘丛中探路,确实艰难。但是,如果不改革,终将无路可走。
在农村地区,面对波澜壮阔的课改浪潮,部分教师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甚至是阳奉阴违。有领导来听课就照课改模式上课,常态课依然是满堂灌。
课改阻力,不少是来自一线教师。以前,老师几乎不用备课,书都不带,就可以径直上讲台。因为教了十几二十年,太熟悉了,偷懒很容易。课改后,一切都是新的,老师必须重新学习,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说,由教案改学案,难度大,费时间。一节课的学案,要花费三四天的时间,很多老师因此“打退堂鼓”。
正如四川资阳市乐至县教研室副主任雷德强所说:“搞课改,千难万难,人的观念转变最难。”事实上,所谓的观念障碍,并不是不能理解,而是即使知道课改真的好,但出于自身原因,依然表现出拒绝的姿态。这个自身原因,说白了就是惰性。除了“少干事”,这种惰性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比如,在峨眉山市峨山中学,一位教学成绩年年第一的教学能手、劳动模范,也公开表示反对课改。她是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经验。因为一旦参与课改,她就会跟青年教师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参与到新的游戏规则中,优势荡然无存。
与“懒”相伴而行的是“怕”。课改能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对此很多老师并不怀疑,但是这些在知识考核上不容易看出来,也不是短期内就能见效的。于是,老师们担心,如果我把课堂交给学生,我的教学任务如何完成,学生的成绩如何保证?
愿意走上课改道路的教师也未必真正理解课改精神,未必真正掌握了符合课改精神的操作方法。四川乐至县高寺小学教导主任陆伟说,课改后,提倡教师多提问,但有些老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教师的很多提问反倒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有时,改革就是否定自己,解剖自己,向自己开刀。畏惧阻力的人,永远品尝不到改革成功后的那份喜悦。
盲目乐观,也会毁了课改。目前,成都市棕北小学正在开展一项教育科学研究——学生如何使用“知识论坛”(一种网络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建构性的知识学习和评价,形成同分享、共成长的知识论坛社区。对这种崭新的学习模式,校长林家锐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传统教育就像切分蛋糕,老师把知识分给每一个孩子;而知识建构是每个孩子都要带来做蛋糕的原料,共同做一份蛋糕。这个过程不是量的堆砌,而是质的飞跃。
知识建构需要学生提出好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和回复。可事实上,要想引导学生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并不容易。有时候,很多帖子显得分散,没有意义,学生们甚至会陷入无聊的口水战。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拉回到学习主题中来,就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
更何况,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部分擅长自主学习的学生可能如鱼得水,但也会有部分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显得不知所措。甚至,部分学生一堂课或一个学期提不出几个有质量的问题,没法融入新的教学关系中,成为教与学的旁观者。
有些改革看起来很美,甚至已在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取得了成功,但这些经验是否适合移植到本地区本学校,还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部分改革者会以过来人的姿态宣称:课改搞得好,学生成绩也会提升;因为应试素质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应该引起高度警惕。如果期盼着通过课改提高升学成绩,实现绝地反击,无异于南辕北辙。
课改尝试需要教育激情,但教学改革光有激情还不够,更需要理性思考、稳妥推进。盲目乐观,最终会毁了课改。或者换一种说法,课改既需要大无畏的勇气,不回避问题,不畏惧阻力,也需要温柔地坚持,不草率地推进,不怀着功利目的攫取所谓的胜利。 (记者 李益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国考山东青岛设25考点 最热岗位竞争比1... 下一篇:MBA教育如何“赶上趟”?-中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