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广州观察·教育周刊》对学校场馆设施使用情况的大调查引发广泛关注。不少读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开放体育场馆仅是鼓励孩子们运动的其中一个途径。要做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提出的“每天健身一小时”、“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等要求,更需要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努力。
那么,目前广州的学校是否已达到国务院的《意见》要求?在当下的体育教学设置和考试指引下,要实现这些目标还有哪些难点?面对这些更具体的提法,各校又准备如何应对?本期教育周刊记者继续深入广州的中小学探寻解题之策。
焦点1
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有学生拒上体育课只为写作业
“要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鼓励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意见》的这几句要求,严格意义上说是再次重申。
记者查阅发现,早在2007年,国家就已经出台《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当中已提及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此外,还对课时有细致的规划: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
时隔七年,记者发现,广州不少学校都通过必修加选修课时的设置开展体育教学,并在每周安排专门的体育锻炼时间,配套达标。
如广州市铁一中学,该校的体育必修课设置为初中三节,高中两节;学校还在高中开设篮球、羽毛球、足球等七项选修科目。此外,每周还安排了两节专门的体育活动课。该校体育科组长吴倩雯表示,由于体育场地较为充裕,广铁一中亚运城校区的学生每天下午4:50到5:30都安排了全校范围的大课间活动。
而在广州市第一中学,该校则将体育健康课、田径、游泳纳入体育必修课。除了平时的课间操以及每天下午放学后的体育活动时间外,该校还在周三安排了大课间锻炼时间。“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还是能够确保。”该校体育科老师陈凤林介绍,学校还将活动课程与俱乐部活动相融合,将酷跑、健美操、滑板、街舞等10余项学生感兴趣的“时髦”项目搬进了课堂。
不过,在一些体育设置相对落后的学校中,课表上的安排在实际操作中却大打折扣。“一是场地器材各方面的制约,二是跟学校方面偏于重视文化课有关。由于高考、中考的要求,大家都愿意多花时间在文化课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一线体育教师坦言。
除了老师,部分学生的应试观念同样没能转过来。“学校每周四下午最后两节专门安排了体锻课,可却有大批学生宁愿宅在教室里做作业,老师苦口婆心来赶都不出去!”荔湾区某市一级学校初中班主任陈老师称,他曾尝试在体锻课锁了教室门让学生们都到操场活动,结果一些女生又跑到操场的树荫下做作业。
此外,如何准确界定每天运动一小时,也让部分老师感到疑惑,“每天运动一小时是每周平均算还是按每天来计算?如果当天没有体育课,也没有文体活动课,只是做广播操的短短20分钟,那么当天绝对是不足够的。”
焦点2
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中考“易得高分”项目受追捧
根据《意见》,除了要保证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还须“促进青少年培育体育爱好,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这无疑给学校的体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事实上,早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已明确,但对于何为“掌握”仍未给出明确的判定标准。“如果一个学生上了五节篮球课,他的确了解一些技术,但远达不到参赛水平,这算不算掌握篮球技能?”有老师发出疑问。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虽然广州的不少学校都开设了体育选修课,但受到场地、设备、师资等多方面的制约,目前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门类仍是屈指可数。尤其是小学和初中,通过开展体育选修课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仍有不小的难度。
另一个现实是,“当下有中考体育考试这一指挥棒,很多学生选择的项目都是易考能得高分的项目,而那些对技术要求较高的三大球等项目却少有人问津。”一位初中体育教师称,前两年曾在学校做过一个摸底调查,结果过半学生的选考项是仰卧起坐,其次是跳绳和三级蛙跳。而选考足球、篮球和排球相关项目的总人数不足三成。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为了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广州中考体育政策已历经多次变动:先是2011年体育选考科目由16项缩减为12项;到了2013年,必考项目从原来的200米改为800米/1000米;选考项目则再次“瘦身”成在立定跳远、三级蛙跳、一分钟跳绳、投掷实心球、推铅球中五选一。
更为关键的是,从去年起,中考体育总分则从以往的统一考试“一锤定音”,变成由统一考试和体育素质综合评价两个部分构成。体育考试由统一考试和体育素质综合评价两个部分组成,总分为60分,其中统一考试40分,体育素质综合评价20分,计入考生学业考试总成绩。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将体育综合素质纳入总分,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真上好三年的体育课,提升身体素质。“但随着选考项目的瘦身,学生课外练习的项目大多集中在跑、跳、投项目上,无形中可能缩窄了学生运动技能的开发培养面。”对此,有不少声音提议,能否将《意见》中颇为重视的三大球,或者更多的基础项目纳入中考选考项目中。
■提议
各校挖掘
一两门特色项目
开体育特色课程
面对体育课时有限、体锻课容易“有名无实”的现实,有家长提议,能否将体锻课或其他大课间活动时间,设置为体育兴趣小组活动。“类似于目前的学生社团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自主选择自主参加一个体育兴趣小组,基础项目的兴趣组可以由学校发起开展,其他项目则由学生向学校申请开展。”家长卢先生建议,学校可按照各小组的人数和场地设施进行调控把关,具体管理交给学生,定时可举行一些赛事激发参与的积极性。
除了普及体育兴趣和基础技能,多位受访者还提出,应鼓励各校都根据自身的师资和场地等实际情况,开发一到两门作为特色项目大力开展。“各校在各个项目上全面开花目前是不现实的,但可以挖掘学校的某一优势资源来开展特色项目,如拥有专业足球师资的学校在组建足球队的同时,在课内加入足球特色课程;击剑队有传统优势的学校,可在课内普及击剑基础,等等。”一位资深体育评论员提议。
对此,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一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已有一些好经验:如作为国家级游泳传统项目学校的广州一中。该校的体育课时是按照泳季来安排的,有两个课程表。其中5-7月、9-10月两个时间段会开设游泳必修课程,在全校普及游泳项目。
据介绍,一中还通过聘请外教的形式,与体校合作。加上21名体育教师,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分项教学的需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