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证明,任何对青年教师的轻薄都是“极其愚蠢的”。关注、关心青年教师的生存状况,让他们更有尊严、更体面,是时代的需要、国家的责任。
《光明日报》7月15日刊发文章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况”,很具现实针对性。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的代表,是国家重要的人才梯队,身系一个国家的发展后劲、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历史证明,任何对青年教师的轻薄都是“极其愚蠢的”。关注、关心青年教师的生存状况,让他们更有尊严、更体面,是时代的需要、国家的责任。
让青年教师更体面,关键在于给他们体面的存在感,比如确保青年教师有合理的待遇。一封由南京某高校青年教师写给大学校长的辞职信,在网上流传甚广。信中说:“学校周围的房价已涨到每平方米八九千元了;菜场的肉价已到了十几元每斤。可我的工资是区区2500块大洋。”信中抱怨并非孤例。笔者认识的一些高校青年教师,几乎都面临着类似的困惑。一位在华中某重点大学任教的讲师坦言,为了还房贷和维持家庭开销,他必须同时在三所学校兼课,暑期在外兼职,不敢生病,更不要说休年假。不少青年教师月薪不到4000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多是月光族。个体的遭遇正是群体无力感的某种映射。
连起码的生活都保证不了,青年教师的社会尊重从何谈起、实现价值从何谈起?道理并不晦涩,共识也已形成,但现实依然残酷。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有人把它归咎于教育投入不足。事实上,近年来中央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目前中国教育总投入已占到GDP的4%。与国际社会横向对比,这个比例固然还有提高空间,但是,财政投入的增加,并非解决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困境的充分手段——把钱用在刀刃上,才是更为紧迫的问题。
当前,多数高校都不差钱,只是没有把绝大部分经费用到师资投入上,而是投到了基建、接待、庆典等方面,甚至一些灰色领域。世界上一些顶尖大学,师资投入普遍占到其总开支的60%,甚至更高,而在中国,这一比例常常不到30%。钱用不到刀刃上,教育投入再多也是泥牛入海,无济于事。
此外,高校收入分配大抵持资历论、项目制,这种不合理制度也亟待改革。有权势者以各种方式抢项目、搞公关、要经费,成了“老板”,富得流油,而大多数青年教师却薪资微薄,徒有羡慕的份。教师间高达数十倍的收入差距,实在不正常。
大学不是名利场,而应该是精神文明的高地。大学教师不能太看重钱,更不能一味地被钱牵着鼻子走。但是,教育家和全社会有责任推动大学改革,让青年教师有份体面的收入,至少保证他们生计无虞,在这个基础上,青年教师施展的平台、出彩的机会、体面的存在、更高的社会地位才不是无本之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