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校训背后的故事:以经典激励学子 用美德浸润心灵-中国教育

校训背后的故事:以经典激励学子 用美德浸润心灵-中国教育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1-04

新华网北京7月21日电(记者闫祥岭李江涛)穿过长长的胡同,走进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北四条小学,和“百年学校”的铭牌一起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闻一知十”“闻鸡起舞”“一言九鼎”“凿壁借光”等图文故事就挂在门廊两边。

这所小学教学用房均为老北京四合院的红砖灰瓦平房,四合院院中套院,红墙彩绘,绿树成荫。“历史上,‘八德’曾经是我们学校的校训。”校长郝雅玲告诉记者。西四北四条小学创建于1883年。百余年来,校名多次变更,1934年为“北平市立报子胡同实验小学校”,1950年为“北京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1972年改名为“西四北四条小学”至今。

郝雅玲介绍,1934年“北平市立报子胡同实验小学校”提出“知耻自励,存诚不欺”的校训。“知耻自励”是对主观修养的要求,“知耻”语出《礼记》;“存诚不欺”是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出自《周易》。当时日本加紧对华侵略,校训中蕴含着教育者对学生寄托的殷切希望。

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提出以古代“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内容的校训,这八个字是附小师生趋美向善、追求高尚的座右铭。上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为突出时代性,培育社会主义人才,西四北四条小学提出“健康、乐学、合作、创新”的校训,并延续至今。

历史上学校名称多次变化,也出现了多个校训,郝雅玲介绍说,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校一直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还专门开设了“汉字与美德”校本课程,把汉字文化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将历史悠久传统,结合现代核心精神,“浸润孩子们的心灵”。

与有过多个校训的西四北四条小学不同,清华大学校训近百年保持不变。“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缘起于梁启超先生在清华的一次演讲。”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告诉记者。

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激励学子。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以宽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重任。

梁启超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清华校训。

胡显章说,虽然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是一所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而开办的留美预备学校,但梁启超对清华情有独钟,十分关注清华的办学和学子的成长,念念不忘留美学子的文化植根。他曾说过:“清华学生除研究西学外,当研究国学;盖国学为立国之本,建功立业,尤非国学不为功。”

清华前校长周诒春曾说:“清华之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当奋发有为,力戒虚骄自大、贪安好逸;当群策群力,同声同气,以拯救国家。”在他主持下,清华开启了办独立大学之路。1925年清华成立了大学部和国学院,1928年按照“以求中华民族在学术上之独立发展,而完成建设新中国之使命为宗旨”,在校长罗家伦的主持下完成了改为大学的任务。在此进程中,清华一方面为教育独立、学术独立而奋斗不息,另一方面,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襟怀,广纳一切文化精华,使“会通”成为一些学者所称的“清华学派”的特色,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是清华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清华精神文化的支柱与灵魂。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曾说,厚德载物是一种宽容的思想,自强不息是对生命的体会,清华校训的内涵高度概括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教育部:学生体测成绩良好方可参加评优和评... 下一篇:辽宁高考加分造假内幕起底:量身定制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