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时代变革中的大学师生关系:谁先迈出交往第一步?-中国教育

时代变革中的大学师生关系:谁先迈出交往第一步?-中国教育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1-04

时代变革中的大学师生关系:谁先迈出交往第一步?-中国教育1

学生版问卷调查结果

时代变革中的大学师生关系:谁先迈出交往第一步?-中国教育2

教师版问卷调查结果

时代变革中的大学师生关系:谁先迈出交往第一步?-中国教育3

时代变革中的大学师生关系:谁先迈出交往第一步?-中国教育4

学生与任课教师交流内容

时代变革中的大学师生关系:谁先迈出交往第一步?-中国教育5

学生与辅导员/班主任交流内容

时代变革中的大学师生关系:谁先迈出交往第一步?-中国教育6

教师版调查结果

时代变革中的大学师生关系:谁先迈出交往第一步?-中国教育7

学生版问卷调查结果

时代变革中的大学师生关系:谁先迈出交往第一步?-中国教育8

教师版问卷调查结果

片面强调“师尊”不再适应社会变化

涉及学生的深层次交流不足

网络通讯阻碍面对面交流

随着新媒体大数据时代的全面来临,新的交往方式应运而生,对传统的大学师生交往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时代变革中,大学师生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现实状况到底怎样?影响因素有哪些?又将如何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中心调研组通过对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十余所代表性高校的问卷调查,勾勒出高校师生关系的整体状况,并针对如何构建平等和谐的大学师生关系提供可行的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共发放问卷2500份,收回2230份有效问卷。

◇样本描述◇

如下表所示,在回收的2230份学生问卷中,男生比例为58.3%,多于女生41.7%;文科专业50.4%,与理科专业的人数49.6%基本相等;年级分布比较分散,大部分为大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占92.4%;非学生干部55.5%,略多于学生干部44.5%;对自身学业成绩评价为“良好”和“一般”的学生占绝大多数。

在收回的教师有效问卷1089份中,男教师557人,女教师532人。文科类430人,理科类439人,工科类219人。教授332人,副教授407人,讲师290人,其他类60人。年龄在30岁以下的168人,30-40岁的462人,40-50岁的321人,50-60岁的95人,60岁以上的43人。

◇高校师生交往现状◇

1.目前师生交往现状存在反差,教师满意度比学生满意度高。

高校教师对于目前师生关系的满意度比较高。值得注意的是有22%的大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可以看出,目前师生关系交往现状存在反差,教师单方面满意度比学生单方面满意度高。

分析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传统师生关系不再适应社会的变化。

教师对于师生关系的满意度比学生更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师们在潜意识中已经习惯于将自己作为教育的主体,认为大学应该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性作用。另外,随着大学教师科研压力、生活压力增大,受社会经济思潮影响,更热衷于其他方面的投入,对于教学的投入也不足,因而对师生关系等持较低的关注度,也就容易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笔者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传统的师生关系,包括从封建时代的科举教育到如今仍然盛行的应试教育,一直以来我国师生关系中突出的是“教学关系”,强调“师尊”,那么相对而言学生就处于一个卑微和从属的地位,与西方的平等的“人际关系”形成鲜明对比。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无论是把“严”理解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还是为师之道的庄严,都在无形中把教师和学生划分成了两个不平等的阶层。不平等的阶层必然会出现交往障碍,教师处于高位,必然形成一种被动的交流心态。然而,这种心态也影响了学生与其主动交流。反观现今的教育活动,师生间的对话性交流已经极少了,虽然教育活动仍然通过语言为中介,但多数情况下变成了单向的宣讲和说教,其师生交往的互动性远不及先贤所进行的对话式教育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对话式交往值得汲取并发扬,但其中的师生等级观念和极度的尊师观念则值得我们反思。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全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直接影响了大众的交流方式变革,而国际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和深入,西方文化中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极大地冲击着我们传统的师生关系。

2.大学生希望与教师的关系是富有帮助性的(35.6%)、易接近性的(29.2%);大学教师对师生关系的定位倾向于:亦师亦友,在情感和生活上都关爱学生(79.3%);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和提高(67.2%);互惠互利,在科研项目和人际交往中彼此收益(52.5%)。

通过分析可知:在师生关系定位方面,大学生与高校教师都存有积极期待,对于师生交往的意愿都很强烈。在这种前提下,谁先迈出师生交往第一步变得至关重要。

实际上,师生间关系的疏离更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日渐发达,学生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和渠道学习社会文化,这种社会文化信息传递渠道的多元化导致教师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含义日趋单一,年轻一代不再对教师有依赖感和神圣感,从而使得大学师生关系出现疏离。对这种关系的变迁,我们应该辩证看待,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的削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的独立性的增强,教师不应该对此感到失落,而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多元化的学习渠道,通过知识传递以外的人性化师生交流方式来拉近师生之间疏远的关系。

3.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与教师基本没有交往,大学师生总体交流频率过低,交流深度也有待提高。

如上表所示,虽然前4个选项的选择比重之和达到了62.1%,但是,仍有约三分之一(32%)的大学生选择了“我和老师基本没有交往”。从前4个选项分别的比重来看,师生交往中更多的是给予学生帮助(27.7%),而给予的理解和激励较少,这表明当前师生交往的频度和深度均有待提高。

分析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剧烈的甚至可能引发暴力事件的极端师生冲突往往都具有个性,其引发的背后通常会有独特的诱因,不具备必然性和代表性,这也驳斥了坊间一度传闻的“师德沦丧”“师生关系恶劣”观点。相比较而言,师生间关系的疏离更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

4.大学生和大学教师在愿意接近和反感的对象选择上具有相似性,但均表现为被动形式,期待对方先迈开师生交往第一步。

大学生最愿意主动接近和沟通的教师是“性格和蔼可亲的”(50%),其次是“对学生比较关心的”(18.4%)和“学术水平高名气大的”(16.4%)。其中,性格和蔼可亲占到50%,这仍然体现了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被动地位,期待教师性格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能够主动与学生交往,关心学生,学生们也已经接受并且习惯于这种被动性,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师生交往对于教学,对于自身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另一方面,大学生比较反感的教师是“学术水平差、不专心做学问的”(35.6%)“对学生漠不关心的”(23.8%)“过分关注经济效益和自身利益的”(19.8%)。我们也可以从反面看出,大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师德操守极大地影响着学生是否愿意与其交往。

调查所示,高校教师最愿意交往的学生是“爱思考、爱提问,敢于主动质疑的学生”(85%),其次是“性格活泼,愿意主动沟通的学生”(56%),勤奋、认真,传统型的学生也比较多受到教师的关注(39%),分析这三项,我们不难看出,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还处于被动状态,倾向于学生主动与老师沟通。

教师关心学生,与学生进行交往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行为,而非出于学生的要求,但是学生的反响会影响到教师的热情和信念,在教师的努力下,有的学生会有所变化,但也许有的顽劣的学生永远不会转变。教师应当扭转这种“被动等待”观念,充分理解师生交往的意义,并且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关注和参与到师生交往当中来。

5.大学生日常交流最多的教师与期待与之交流的教师之间存在明显的反差,交流愿望没有充分实现。

大学生日常与之交流最多的是“班主任或辅导员”(42%)和“专业授课型教师”(30.7%),他们期望与之交流的教师是“专业授课型教师”(48.3%)和“班主任或辅导员”(20.9%),现实与期待有一定的偏差。

我们可以推断出,大学生期待与高校教师有高质量、较为深入的交流,但实际上,与大学生交往最为频繁的是班主任、辅导员,他们在一定意义上无法满足学生的交流愿望。当然,这也促使我们健全班主任、辅导员相关制度,进一步加快班主任、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使班主任、辅导员能够成为连接专业教师与大学生的纽带,促进双方的深入交流。

◇高校师生交往内容◇

高校师生交往涉及的内容主要局限于课业学习方面,可以看作是浅层次的交往。包括对对方的了解和自己生活中的困惑和挫折等话题则很少得到交流,而这种涉及个体自身的主题才是较深层次的交流,能够坦诚地谈论自己谈论对方才能建立比较亲密的人际关系。

对于师生交流内容的分析可以折射出,在并不充分的师生交流中,大量的交流仍然集中于知识传递、课程学习等方面,而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师生之间深入亲密的交流严重不足。

◇交流形式和方式◇

身处信息时代使得师生交流的形式也十分多元化。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从交流形式来看,接近一半(46.4%)的大学生选择了在“课后其他时间”与老师交流;而选择在课堂上交流的人数并不多,只有22.2%;选择在学术沙龙等课后答疑时间交流的学生分别占8.9%和22.6%。从交流方式来看,面对面交流(33%)、电子邮件(30%)、电话与短信(26.3%)可谓三足鼎立。

而从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在课堂上提问的学生占大多数(74%),在沙龙、课后答疑和其他时间提问的学生所占比例均不大,分别为22%、30%、32%。

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是面对面交流,占94%,电子邮件交流所占比例也较高(56%),而通过即时交流工具和电话短信交流的学生不多,分别占29%和36%。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教师所说的面对面交流仅仅局限于课堂的课业交流,这与师生关系理想中的面对面交流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分析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当面交谈被认为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方式并不普遍,很多的大学生受访者选择了课后时间网络即时交流工具、电话短信这些间接的、非面对面的联系方式。诚然,这些联系方式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当前师生关系的不对等状态,师生之间仍然有一个无形的等级的存在,阻碍着师生之间进行更为亲密和深入的交流,脱离现实交往而依赖网络交往。

◇影响高校师生交往的因素◇

1.对待老师测评意见

超过一半(57.1%)的大学生选择了“认真填写”教师测评意见,同时,也有40%的大学生未能认真填写,其中凭感觉随意填写的占16.2%,更有16.3%的同学对于要求宽松的老师给出超出客观的好评价,而7.2%的同学对于要求严格的老师却给差评。

近年来,作为对高校教师教学监督的一大重要机制,大学生评教制度在全国高校逐渐推广,然而一边是大学生的求学渴求,一边则是许多大学生监督权力的异化: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对一些老师不满意;另一方面却又敷衍了事,“慷慨”打出高分。在评教制度设立之初,我们希冀评教制度能够成为影响高校师生交往的一个支点,通过这个支点撬动师生关系交往良性发展。然而,我们从调查数据中得知:虽然有58%的学生选择了认真填写,但依然有42%的大学生敷衍了事,甚至存在恶意评价,这种现象让我们对评教制度的设计有所反思。

2.如何对待师生关系中的不满

对于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不满,仅有26.1%的大学生曾与相关人员进行过沟通。在未曾进行沟通的大学生中,有接近一半(47.3%)的大学生认为“大家都不说,所以也不说”,19%的人选择“说了也没用”、16%的人认为“曾经反映过,但是没有反馈”。

分析以上数据,我们得知:多数大学生并没有形成一种维持良好师生关系的意识;同时,缺少一种有效的反馈和沟通机制也使得很多大学生望而却步。

3.影响因素

调查表明,教师认为学生的尊重态度是关键,如果学生重视学习,且有意愿主动与教师沟通,教师一般不会拒绝与学生交往。学生认为在师生交往互动关系中,师与生之间的互动是核心,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 执笔人:方增泉 郑伟 祁雪晶 林香顺 曹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16支华语辩论队在湘辩论“中国文化·城市... 下一篇:北师大法学教授走失三天 学院悬赏5万元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