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如何唤醒高校里“沉睡”的图书证-中国教育

如何唤醒高校里“沉睡”的图书证-中国教育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01-04

随着时代的变迁,高校图书馆的大量图书资源风光不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资源逐渐丰富的时代,如何盘活现有的纸质书籍资源,又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利用数字图书资源?在“快餐文化”的冲击下,高校怎样激活大学生的阅读热情,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阅读服务和阅读环境?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暑期将近,从前,这是大学生从图书馆借书的高峰期。一些“70后”、“80后”这样回忆大学时代的假前生活:一忙完考试,同学们便争抢着去图书馆借假期读物,唯恐去晚了,好书就被人借走了。而如今,此番情景不再,高校图书借阅量逐年下降,相比过去,图书馆显得异常冷清。

为何高校图书馆越建越大,看书的学生却越来越少?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唤醒高校里沉睡的借书证?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沉睡”在高校里的借书证

出于对高校图书馆借阅率的担忧,南京理工大学近年来做了一项调查。该校图书馆统计了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师生的读书记录,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仅全校不少借书证处于“沉睡”状态,甚至有的师生进入学校后便没有进过图书馆。以2013年为例,有925名本科生和194名硕士生一年内没有进过图书馆。这表明,很多借书证没有被使用过。

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阅读状况也出人意料。“统计显示,本科生进图书馆的比例是最高的,硕士生其次,博士生最低。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阅读量排在前50名的学生中,本科生占绝大多数,硕士生约占20%,博士生仅有两人。”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张小兵分析说。

教职工的借阅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在接受调查的教职工中,教师进图书馆的频率比学生还低,且借阅的书籍大多以专业课程类书籍为主。此外,图书馆图书的借阅次数,每年减少1-2万次。“这在不少高校是普遍现象,下降的数字虽然不太明显,但是每年都呈下降趋势,应引起重视。”张小兵说。

南京医科大学开展的一项针对1100余位本科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还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来图书馆的主要目的是上自习,其次才是借书还书等。

“这并非发生在某一所高校的孤立现象,全国很多高校都是如此。”在张小兵看来,这种现象引人担忧。“一个人的阅读状况,直接影响了他的成长、职业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一所大学的精神境界,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校师生的阅读水平。”

“中国是阅读传统最悠久的国家,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很多国人静不下心读书。”南理工党委书记尹群对当前的阅读现状忧心忡忡,“‘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多读书、读好书、多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南理工青年女科学家车文荃则表示,即便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考虑,阅读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大学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特别强调科研创新,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及人文素养,不仅可以使科研工作者思路更加开阔,而且有助于他们对研究成果的梳理、归纳、总结及准确表述。”车文荃说,“目前,许多本科生、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及科研论文时暴露出的问题,如思路不清、逻辑关系不顺等,都与其文字功底、人文素养、逻辑能力不足息息相关。阅读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精神根基,而且会有利于学生用多维视角解读问题,养成良好的提炼能力和表达能力。”

读书的热情哪去了

很长时间以来,高校图书馆都是大学生最爱去的地方。如今,图书馆借阅量下滑,是否意味着高校师生的阅读热情不再了呢?

“不去图书馆不代表不读书。”张小兵并不认为目前高校师生的阅读状况很糟糕。他分析说,如今,电子书的流行以及自购书的便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师生对图书馆的依赖。

南医大的调查也显示,在课外阅读书籍来源上,约七成学生使用手机与电脑进行网上阅读,人数排名第一;到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的学生数排名第二;自己购买图书阅读的学生数排第三。

不过,张小兵表示,电子图书并不能取代纸质书籍。“电子书更适合快餐式阅读,如果进行精读或科研,往往更需要纸质书籍。因为进行科研或者精读,往往需要在书上做标注,并需要反复阅读。”

问题不仅仅出在学生不再热衷纸质阅读,包括电子阅读在内的大学生整体阅读意愿也并不乐观。

在影响课外阅读的因素中,南医大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学生认为自己是因为学业繁重而没时间阅读。

“现在基本上不怎么看课外书了。”南师大新闻专业大三的管同学坦率地告诉记者,身边不少同学和她一样,离课外阅读越来越远。她分析的原因是,大三了,不少同学忙着准备考研或者出国,大家在课余时间看专业书的情况比较多,或者看英语类书籍,其他“杂书”基本上没时间看。

不过她坦言,即便是在大一、大二时,自己看课外书的时间也很有限。“在宿舍里,同学们基本人手一台电脑。平时上完课或下自习,回到宿舍里,大家一般都喜欢上上网,看看电影、电视节目,放松一下。”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或是宅在宿舍里上网看视频、打游戏、刷微博,或是上培训班、听讲座、运动、实习、兼职、旅游等,这些都挤占了阅读时间。

对于这种现象,有研究者表示,大学生拥有丰富的课余生活是时代的进步。但是,一些高校管理者也对高校图书资源的浪费感到可惜。张小兵告诉记者,现在高校图书馆越建越大,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也很丰富。“比如,我校图书馆的书籍定期更新,每年会更新8万册左右,我们还拥有信息共享空间、研讨间、电子阅览室,经常组织读书研讨沙龙等。如果学生在大学时代,不好好读一读经典图书,不参加一些阅读活动,真的很可惜。”

激活阅读热情良方何在

借书证“沉睡”的板子不能仅仅打在学生身上,积极面对高校图书馆借阅量下滑的挑战,也是高校的责任。采访中,这是记者听到的很多高校管理者表达的共识。

“从2013级开始,本科生在毕业前必须提交6篇不低于2000字的读书报告,计2个学分。”去年10月以来,南京工业大学开展了以“携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伴”为主题的本科生经典名著研读计划,专门设立了名著修读学分,并且规定为必修学分。

该校教务处处长管国锋告诉记者,经典名著研读推荐书目设大学之门、思想之魂、学术之旅3个板块。学生要在大一至大三学年选择6部推荐书目阅读,并撰写读书报告,完成后署名上传豆瓣网。

作为一名在图书馆岗位上工作了30年的资深图书馆学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张建平认为,学校在进行一些制度性规定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服务,要从新媒体方式的使用、信息化手段的利用、提供书籍的丰富性、增强与时代的契合度等方面下功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此,不少高校纷纷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为了唤醒“沉睡”的图书证,南理工向本科生推荐好书;开设系列讲座宣传图书馆资源,让学生能使用图书馆的资源进行创新性研究;开展送书上门服务,改善图书馆的读书环境,改善上网条件等,把更多学生吸引到图书馆来。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当然不仅仅是吸引更多学生阅读纸质书籍。经常去图书馆,却又找不到想要的书?“馆藏书刊检索与获取”讲座会帮你;“搜索引擎的运用包括三个境界!百度和谷歌有什么异同?”这是“搜索引擎助力网络学习”讲座;“MeTeL号称世界名校教学智慧的结晶,老师们在这儿能找到PPT、视频、案例、考卷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是“国道数据多媒体库”讲座……今年3月至6月,南医大图书馆举办了一系列读书讲座,内容包括在线学习考试、文献查找利用、学术资源检索和深度挖掘、网络学习技巧,培训者既有数据库的培训专员,也有图书馆资深馆员。

一些学校在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习惯养成教育中也下了功夫。南京工业大学管国锋说:“我们在校内‘学习在线’网站专设了读书报告板块,开通互评功能,让学生们就大家上传的读书报告互评打分。互评优秀的学生可凭作品参加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让其在更广的范围内交流读书见解。”

张建平分析说,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师生的阅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图书馆的纸质图书已不再是阅读的单一来源,传统的图书馆的确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这并不意味着“狼来了”,“现代的图书馆,理应跨出大楼和纸质图书的狭义概念,应主动应对阅读方式的变化,开发更多的电子资源,提供更多的网络化服务,让师生足不出户就能阅读图书,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数字资源服务。同时,要借助新媒体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手段,及时发布书讯,吸引学生阅读。”张建平说,在这一方面,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已迈出了稳健的步伐,对于进行传统阅读的学生人数下降,其实不用太过紧张。

南理工、南医大的图书借阅情况显示,借阅书籍的师生大多以休闲和实用为主要目的,其次是开阔视野和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南医大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图书馆的馆藏书籍可以满足他们的借阅需求,也有学生认为文学类和人际、心理类图书不能满足需求,几乎所有受调查者都希望图书馆能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对此,张建平表示,书籍购置的选择能否与学生兴趣吻合,是高校图书馆是否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学校在配置一些专业课程所需书籍的基础上,也应拿出更多资金,根据学生需求进行一定数量的图书配置。”

张建平建议,大学图书馆还应扩展功能,不仅成为资源中心,还要成为交流和文化中心,比如,可以经常举办一些人文类的讲坛,吸引师生和社会人士参加;营造一些类似咖啡吧的学习空间,为师生开展讨论式、交流式的学习提供环境,将更多的师生引导到阅读中来。(记者 沈大雷 通讯员 杨萍 蔡心轶 张金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高校今年9月起将全面参与北京中小学办学-... 下一篇:教育部财务司负责人就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答记...